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飞速成长,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加优化了资源配置并使实体经济成长加速。然而由于我国固有的制度性缺陷,上市公司一直都存在着大股东绝对控制公司运作的现象。这些现象身后的主要原因是大股东想要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基于控股权的绝对优势,拥有上市公司主要的经营决策控制权。控股股东即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者,他们有时候会剥夺中小股东的收益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一些证券行业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中,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中国不同,他们的股权不集中,这样一来就没有控股股东这种说法,因此“隧道挖掘”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然而,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往往会存在持有高比例股权的控股股东,因其掌握着多数股权可以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和日常运作,中小股东和控股股东产生的多数利益冲突基本上是由于这种过分集中的股权机制造成的。再者,我国对投资者保护法律的不完善使得控股股东剥夺中小股东利益这种现象更加广泛,从而演变为抑制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一项重大而严肃的问题,因此探讨控股股东吞并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控股股东凭借控制权将利益私有化,并不断复制这种利益输送行为,在取得了上市公司利润的同时也侵犯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所谓“隧道挖掘”就是指控股股东在企业的资金池下挖出一条隧道,合法或者非法地将企业拥有的资产及利润转移到自己账户中的行为。控股股东的“隧道挖掘”方式可大致分为股权融资、现金分红和关联交易这三种方式,但是只要存在着关联方交易,就为控股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添加了强力的催化剂。纵观近些年,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凭借着绝对的控制权,通过关联方交易等方式剥夺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扩大自身收益的现象在我国层见叠出。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来掏空上市公司,不光削弱了企业商业价值还对中小股东收益造成了损害,这种关联方交易下的“隧道挖掘”行为往往在国有企业中会造成更为恶劣影响。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股权结构以及公司的内部激励机制等因素都显著地影响着控股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但是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利益目标变得相同,这使得控股股东通过“隧道挖掘”能够获得的金额和比例都有所下降。本文从关联交易的视角引入实际案例分析控股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和动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提高上市公司经营质量,为预防或减少控股股东对企业实施“隧道挖掘”行为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主要引入案例对“隧道挖掘”行为进行剖析,首先从“隧道挖掘”行为的基本理论开始阐述,介绍了关联交易下控股股东的“隧道挖掘”相关理论,包括关联方交易下实施“隧道挖掘”的主要方式、基本特征以及经济后果。然后以大元股份公司为例,在介绍大元股份背景及公司经营状况基础上,分析大元股份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实施过程以及这种行为对企业和中小股东产生的后果,在案例中得到启示。其次,再从案例中结合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和条件,探索产生“隧道挖掘”的本质原因。最后,基于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和启示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根据前人得出的结论,结合采取大元股份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经典案例,说明“隧道挖掘”对中小股东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关措施去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此案例最大的不足就是作为个案不具有普遍性,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普适性。但是,个案有助于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症下药并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预防或减少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提供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