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式到混沌的个体生活秩序 ——新媒介环境下的时间体验现象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lhonger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社会产生不同的时间观念。随着媒介由工具性存在转化为共生性存在,媒介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扩散,人们的时间体验和时间意识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将目光投向新媒介时代人类的时间体验,以时间秩序为核心,使用生活体验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在媒介化社会下个体存在与时间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钟表时间刻度规则的基础上,新媒介时代的媒介时间建立了一种兼具钟表定时和媒介使用的时间秩序,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产生了普遍化的影响。个体在技术、时间的影响下,不仅进入到时间焦虑的荒野中,而且陷入到生活失控的时间困境。具体而言,研究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前有文献的综述,梳理了在哲学和社会学语境中关于时间的研究,将本研究中的时间体验限定在社会层面。同时在对媒介与时间的研究梳理中,奠定了以媒介环境学派为基础的理论视野,并引出关于媒介时间的概念流变,初步确定了本研究中的核心时间观念。第二部分通过对于人类时间历程的溯源,阐释了人类从时间意识的产生到钟表时间秩序建立的过程。反对将钟表时间排除在社会时间之外的观点。在工业社会的支持下,钟表时间建立起人们用以生产生活的内在时间秩序。第三部分将媒介时间区分为传统媒介时间和新媒介时间,并讨论了两种媒介时间下的时间体验和时间秩序。对于传统媒介时间,本章从传统媒介的出现和媒介对受众习惯的培养两个方面阐释了传统媒介时间的存在与影响,并通过对传统媒介时间和钟表时间关系的讨论分析了传统媒介时期的时间秩序。对于新媒介时间,首先分析了新媒介时间的产生及其建立的秩序标准,其次分别从对生活的定时、媒介日常化和个性化时间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介时间下的时间体验,最后是由于新媒介时间状态下个体的心理体验,追溯了媒介时间中个体时间感知快慢难测的缘由,并进一步探讨了媒介时间生存下的个体时间焦虑现象,引出对于技术加速和闲暇减少的讨论。第四部分主要从三个角度围绕媒介时间与个体生命秩序的关系进行讨论。首先探讨了媒介时间对于个体生命的日常性与超越性的影响,人们在媒介时间中失去了生命的持续体验;其次从技术的角度讨论了加速的社会和无尽的工作对于个体生存的影响,人们在技术的压迫下走入到“媒介之下无闲暇”的状态中,失去了生命的自由体验;最后,针对个体生活失控的时间困境,对人与媒介的关系进行反思,提出了反工具理性的媒介共生。
其他文献
自闭特质这一概念起源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相关研究,其在人群中连续分布呈现谱系状态,只是严重性程度存在量化差异。普通人群中呈现出的自闭特质尚未达到临床诊断的疾病标准,从表达方式、社交技能、行为等方面来看,他们表现出了与自闭症者类似但症状较轻的模式,这对个体的学习生活会造成一定影响。高中生处于身心剧烈变化的阶段,繁重的学业压力可能会使得自闭特质的负面影响更加突出,他们也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表现,容易
一个人成年以后的生命活动有很多种方式,职业生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存在,更是个人主观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职业生活的质量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学生的成长、发展,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学校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一所乡村小学特岗女教师的职业生活,主要以开放式访谈、参与式观察、实物收集的研究方法,通过日常生活、教学生活以及专业发展三个维度的叙事梳理,力图探
东北民间二人转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十分显著的艺术价值。东北民间二人转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经过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吸收融合多种民间艺术精华。与专业剧团、民营剧场里的二人转不同,东北民间二人转的发展从未间断,承载了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正戏剧目以及表演技艺。但是,当今广为流传的东北二人转为了吸引观众而淡化了传统东北民间二人转“说、唱、扮、舞、绝”五功均为重点的核心表演技巧,而偏重“说”一功。由此,受人
眼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如体育、影视、游戏、娱乐等多个领域中都能看到虚拟现实技术的影子,为人们的感官带来了更多体验。虚拟现实技术身为能够创建并体验虚拟世界的手段及方针系统,其拥有较强的还原特点以及临场感,因此能够为观众们创造更为自由的交互方式与空间,这一点非常契合媒介技术的人性化发展态势。现如今,虚拟现实技术
在我国动画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动画的“中国学派”毋庸置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该学派形成了很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多样化文化主题和多元表现形态的优质动画作品,在吸收我国古典文化、参考西方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集独创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美学特质。目前,关于动画“中国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个别动画门类影视分析或者部分史料的梳理整合上,而将动画“中国学派”看做一个整体,对其共性的艺术表达、艺术
科学思维能力是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造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物理教育也将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的人作为中学物理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归纳推理能力作为科学推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另外,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来看,初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得出都涉及到归纳推理,培养学生的物理归纳推理能力不仅有助于加深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无差别”的在线教学,学生个性特征无法充分舒展;教学互动减少,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教学效果不高、弱于传统教学等。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传统在线学习基础上为学习者提供自适应相关服务(如相匹配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路径),实现自适应学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在此背景下,研究提出“面向在线教育的自适应学习框架构建及系统设计”的
帝陵是帝王崩逝后埋葬之所,陵祭是后世子孙对已故帝王陵寝的祭拜。在帝制时代,陵寝祭祀是国家祭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与政治内涵。明代一改元朝“不封不树”的陵寝建置与祭祀制度,在继承唐宋祭祀礼制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陵祭仪制。在以往研究中对明代帝后陵祭祀的系统性研究尚有不足之处,本文全面梳理明代陵祭的情况,并探讨明代帝后陵祭祀反映出的政治寓意与文化内涵。第一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简单梳理明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发展水平的快速进步,基础教育逐渐走向信息化发展,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也成为评价教师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提出,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该研究基于TPACK概念框架,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视频作为样本,视频分析法与访谈法相结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利用视频分析法探索真实教学情境中小学语文课
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时代的希望。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愈见堪忧,儿童的素质健康发展研究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得最早,灵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为中枢神经系统,因此根据人体系统发育,灵敏素质作为综合性素质发育最早,具有为其他身体素质和人体系统发展奠定基础的作用。7-12岁为人体一般灵敏性发展敏感期,找到适宜此成长阶段的体育干预训练,能够最大程度的发展儿童的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