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赞助不是一个新鲜名词,由于历史、体制等因素,文化赞助在文化事业发展历程中遭遇了诸多瓶颈。现阶段,我国文化事业依靠政府庇护已无法满足公共文化需求。
通过对国内外文化事业发展的轨迹分析,本方试图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中一直备受冷落的另类途径--文化赞助寻找出路,使文化事业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第一,宏观政策、法律法规是文化赞助发展的前提。宏观政策与微观期待失衡使参与文化赞助的主体(企业、个人、文化事业单位、文化赞助中介机构)无法在政策、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获得合理、有效的利益诉求。因此需要不断健全充实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的内容,强化权威,提高政策质量;同时在全面提高、重点出击、积极对外等原则指导下,使文化赞助参与主体在宏观层面获得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第二,体制和管理是文化赞助发展的保障。制度设计不健全、技术支撑落后使得政府在文化赞助管理中缺位、错位、失位现象频生。现代公共财政赞助、文化赞助融资、文化赞助基会会、文化赞助回报等机制的完善,为政府实行文化赞助多元化管理、微观组织管理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文化心理更新是文化赞助发展的思想基础。文化事业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属性,使赞助及营销意识难深入人心。政府公信力的提高、赞助教育环境的改善及多元文化赞助品牌的建立,赞助、营销意识的深入也将指日可待。
第四,文化信息交流畅通是文化赞助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多数文化行政机构与主流媒体把文化赞助视为“做好事”行为而有意回避,因此加大文化赞助理论及事件宣传,通过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文化赞助监督主体的多样化等手段,必将为文化赞助参与主体提供透明、畅通的交流渠道。
总之,在政府、文化赞助参与主体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下,文化赞助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另类路径选择,必定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