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可引起心脏代谢紊乱和微血管改变,进而引发心肌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也就是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自1972年糖尿病心肌病这一概念被提出,经过了四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在动物实验方面及细胞分子水平上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逐步认识到其发病机制的多样化。但防治策略的制定上无较大发展,这一局限归因于该病循证医学的缺乏,截止目前,尚无关于糖尿病心肌病的全球性、地区性的临床大规模样本的提取和总结。以上多因素导致了标准化治疗方案的发展滞后。现阶段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仍停滞在治疗基础病(积极降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和对症治疗。临床工作中,由于缺乏特异性无创性诊断手段(如血清标记物、MRI等),导致该病早期诊出率不高。在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中,提到了心肌细胞活检,但由于该项技术的有创性、操作难度大、相关不良反应等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使用。糖尿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而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来说,糖尿病患者与普通人相比,几率更大,所以,研究糖尿病心肌病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医中药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充分发挥辨证论治及整体观思想,在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鉴于以上,我们希望在前期黄芪保心汤相关动物实验及细胞水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黄芪保心汤是如何在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上发挥有益作用的。目的一:对80例糖尿病心肌病心衰患者、辩证为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型的患者进行研究,以观察黄芪保心汤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中医证候、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 NT-proBNP 水平、CRP、HbA1C、FFA、SOD、GSH-Px 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黄芪保心汤组40例,基础治疗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对症治疗,与此同时,以病人的血糖水平值为基础,进行降血糖的治疗。在上述的治疗进行后,黄芪保心汤组予以黄芪保心汤口服,两组治疗期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NT-proBNP水平、CRP、HbA1C、FFA、SOD、GSH-Px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黄芪保心汤组显效率为42.5%,总有效率为92.5%,基础治疗组显效率为25.0%,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有效率差值,在统计学上,有一定的意义。(P<0.05)2.在对两组进行医治之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的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黄芪保心汤组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黄芪保心汤组较基础治疗组提高更为明显(P<0.05)。4.两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黄芪保心汤组治疗后较基础治疗组治疗后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行6分钟步行试验较治疗前行走距离延长(P<0.05),黄芪保心汤组较基础治疗组步数增加更加显著(P<0.05)6.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CRP数值有所变化,和治疗之前相比,都出现了十分明显的降低,而且从统计学而言,他们之间的差值有意义(P<0.05),和采用常规治疗的组比较,黄芪保心汤组患者治疗后CRP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7.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HbA1C、FF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黄芪保心汤组较基础治疗组更为显著降低(P<0.05)8.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OD、GSH-Px数值都有所变化,和治疗之前的相比,都是十分明显的升高,在统计学上,这两组的差值有意义(P<0.05),和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的组比较,黄芪保心汤组患者治疗后SOD、GSH-Px水平升高更为明显(P<0.05)。目的二:探讨黄隹保心汤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心肌能量代谢、氧化应激水平、炎症因子等的影响。方法:选取80只SD大鼠,使用STZ造模,造模成功者50只。将造模组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黄芪保心汤低、中、高剂量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灌服柠檬酸缓冲液。药物治疗组按照剂量分别给予黄芪保心汤7.5g/kg、15g/kg、30g/kg灌胃,每天一次,连续8周,结束后行左室心脏超声检测,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检测血清中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中NT-proBNP、Hs-CRP含量,考马斯亮兰法测定SOD、MDA。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EDD、LVESD升高,EF、FS、SV降低(P<0.01)药物治疗组LVEDD、LVESD较模型组相比呈不同程度的降低,EF、FS、SV较模型组相比呈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以上结果均与药物剂量呈依赖性,高剂量组最优。2.HE染色显示:模型组较空白组心肌形态变大,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提示造模成功。而药物治疗组较模型组心肌细胞排列相对整齐。药物高剂量组表现最佳。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糖血脂升高明显,药物治疗后血糖血脂均较模型组有所下降。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NT-proBNP、Hs-CRP升高明显,药物治疗后NT-proBNP、Hs-CRP较模型组有明显下降(P<0.05),且下降程度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效果最佳。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OD降低、MDA升高,药物治疗后可使SOD升高、MDA降低,改变程度与剂量相关,高剂量组表现最佳。黄芪保心汤可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糖脂代谢紊乱,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因子、减轻炎症反应,来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发现黄芪保心汤,能够在常规抗心衰及降糖治疗的基础上更有效的改善患者DCM的病情,黄芪保心汤改善DCM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血脂代谢紊乱,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症反应进而抑制心肌病变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