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产后宫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甄嬛传》为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w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宫剧自产生之日起,就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相关热议和研究持续至今。2012年播出的电视剧《甄嬛传》更是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紧凑的故事情节、批判性的主题风格以及精良的制作将后宫剧的创作与收视推向一个高潮。后宫剧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塑造了丰富而复杂的女性形象群,但也正是这一点让围绕后宫剧的评价褒贬不一。以《甄嬛传》为例,其对甄嬛、华妃等后宫女性形象的塑造令其收视率居高不下,而对女性尔虞我诈的渲染以及人性恶的张扬又使其成为学者们批判的对象。当下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后宫剧在肯定与批判的复杂声音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学与文化现象。因此,本论文以《甄嬛传》为例,将其塑造的多元女性形象作为切入点,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后宫剧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及塑造成因进行深入探讨,希图对后宫剧这一近年来一直占据较大收视份额的电视剧类型做出客观的评价。  本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后宫剧中的女性形象。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后宫剧的创作概况,着重对后宫剧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和发展流变的梳理。  第二章首先对我国特有的“后宫”文化进行分析,从作为建筑的后宫、作为父权意志的场所、作为女性争斗的场所三个方面论述“后宫”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再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命运处境将后宫女性形象分为贞专柔顺的传统女性、作为父权代言人的弄权高手、苦难的女性牺牲者、具有自我意识的宫廷“新女性”、“疯狂”的“恶女”形象等类型。  第三章从女性主义批判视角出发,论述后宫剧中女性形象的多元审美特征。后宫女性形象既是传统性别机制下的“他者”,又蕴含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微弱光芒,但作为生活在封建时期的后宫女性,尽管锦衣玉食,她们身上最浓重的色彩还是挥之不去的悲剧意味。传统男权思想是后宫女性屈居“他者”地位的重要原因,而女性的人身依附性、性压抑以及物化处境是后宫剧中女性形象作为“他者”的重要表现形式。后宫剧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芒,这是由当代创作者赋予的,后宫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女性“声音”的发出和姐妹情谊的凸显两个方面。尽管如此,后宫女性的生存处境以及对男权社会的依附性、反抗的不彻底性还是造成了这些女性的悲剧宿命。封建时期女性的婚姻爱情本身就是悲剧性的存在,而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以及人性的异化则加剧了后宫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内涵。  第四章主要从创作者、消费文化和受众三个方面来探讨后宫剧女性形象的塑造成因。作者流潋紫和导演郑晓龙将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作为塑造后宫女性形象的主基调,同时,后宫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成因还离不开消费文化和受众的影响。消费文化与父权制的合谋使电视剧创作仍以男性审美为标准,在消费文化的作用下,女性和历史皆成为可供消费的商品,成为符号化的存在,而对受众多元心理需求的满足亦成为后宫剧女性形象塑造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由于《尚书》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成书、流传及应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及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学问——《尚书》学。《书》学内容广博,思想深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享誉国际的“世界主义”作家。在他长达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从最初的《看守和受监护者》,《罗德里克·哈德逊》到最终未完成德手稿《象
本文分析了传统的串联12脉波变流装置与串联顺序控制变流装置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既能提高功率因数又可以抑制高次谐波的新的串联不对称同步控制方法,该方法已应用
本文采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及方法考查十三冶社区平翘舌使用状况,分析平翘舌使用的特征以及影响其变异的相关因素,进而得出十三冶社区居民对于平翘舌使用的演变过程以及趋势。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称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这也是他对自己诗学思想的精心提炼。  “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