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ming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氏族国家时代,对祖灵的信仰是当时人们的基础文化观念。祖灵信仰是古人对人类生命本质的一种系统认知。要点在于,万物有灵,人死后将灵魂不灭而走向永恒的鬼神世界。这一鬼神的世界主要由天神、地衹和人鬼构成,是一个充满秩序的体系。人死后将与祖先的灵魂团聚。但祖灵信仰的一个重要观念是鬼神虽然永存、但会饥饿,故需要活人定期的祭祀。古人认为今天看来是自然规律的诸多事件都是鬼神灵力的推动。因此,为了向神求福避祸,氏族成员要向祖灵祭祀;为了自己死后永远幸福,氏族成员要保持祭祀不断。实现生人与看不见的鬼神交通往来的知识即巫术。掌握巫术的人是巫者。在氏族社会早期,巫者开创了诸多知识系统,具有重要的权力。但在春秋时期,巫者已经下降为氏族国家的专业官吏。巫者按执掌分化为巫觋、贞卜、宗、祝、史、瞽、医等门类,是氏族国家君主、家长的重要参谋,以知识享有政治影响力。巫术按人神互动的原理主要有交通鬼神、祈祷诅咒、祓除、预测、导引自然等类别,细类繁多。祖灵信仰实践在当时塑造了政治规范。首先,祖灵死后按血缘关系的链条聚集在天上,这种血缘关系要求地上的国家按国家祖灵间的关系亲疏安排外交关系;其次,祖灵信仰使得一国的墓地内要体现天上的祖灵秩序——事实上体现了政治秩序,而宗庙还是国君即位、战争、外交(婚姻、享宴)等政治行为的场所;最后,祖灵信仰构成了古人对国家的想象方式,如国际交往被想象成祖灵间交往、国境被当做祖灵灵力所及的边界。巫术在政治领域中影响巨大。首先体现在特定巫术与国家基本机制的关联,比如盟誓和缔结政治关系的程序;其次体现在特定巫术广泛地运用于多个政治场景,比如卜筮与多种政治决策;再次,还能体现在一些重大的国家政治事务由许多不同类别的巫术交织在一起,比如军事行为中运用的多种巫术。其中最重要的巫术是祭祀,这是祖灵信仰和巫术在国家机制上的耦合。祭祀制度的机理是氏族国家政治制度的原型,被认为由巫者开创、贯穿了氏族国家从顶端到末梢的每一角落。在氏族国家内部,权力由主持各等祭祀的大小氏族宗主行使,站在祭祀秩序顶端的是氏族国家的君主。君主的名称说明了其权力来自于主持祭祀的地位;君主的权力被称为“政”,以祭祀机制行使;君主的权力基础是公室直接掌握的“土地-人口”,这是君主能控制国内小宗的基石;君主权力最后还受到祭祀事务的约束。祖灵信仰决定了氏族国家的理想治理方式——德政。古人认为德性是一种能清洁不洁、光照各地的巫术人格。这一人格有助于政治。如果氏族首领光大祖先的德性,神灵会降福于氏族使其兴盛;反之,神灵会降祸使得氏族衰落。因此,氏族国家特别重视神灵的预兆,以此来反思自己政治的得失。古人在政治决策时极端重视政治上自省修德与他国是否失德,如若本国政治有德、他国失德,古人会将此视为可以兴兵讨伐、代神降祸的时机;反之本国可能被讨伐。德政的政策构成包括事神、安民,以事神(保存祭祀)为最终政治目的。但是,现实中资源流向事神或安民是互斥的,而祭祀的稳固优先于不可持续的丰厚祭祀,因此需要安民才能持续提供财富。古代民众可以自由迁徙,加上土地众多,故若不抚民,民将迁徙;若先抚民,才能得民而有财富维持祭祀。因此,德政的两大政策要实现动态均衡,在政策选择上以抚民优先。这是“民为神主”的内涵。
其他文献
文章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不适合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在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为前提,实时的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重点从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的运行,开放实验室管
随着政策导向由去杠杆转为稳杠杆,货币增速或将企稳回升,再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配合,金融脱虚向实可期。1月15日,中国央行公布2018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末,M2
2018年12月19日-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我国外部环境面临复杂严峻的挑战。在我看来,所谓挑战来自四个方面的不确定性。第一,全球供应链整体布局面临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