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发展迅速,细菌可以产生多种耐药机制,其中PBP3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靶位点,靶位蛋白的任何改变都能使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整合子在水平传递细菌耐药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细菌多重耐药性形成的主要手段,大部分耐药性的水平传播都是由Ⅰ类整合子介导的。本研究选取苦豆子碱作为受试药物,分析临床分离菌株对苦豆子碱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进一步用苦豆子碱亚抑菌浓度作用于稳定表达PBP3的耐药菌株,研究苦豆子碱对PBP3基因序列及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mg/mL的苦豆子碱作用于产PBP3耐药菌株36h利48h后,能使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变化,MIC值下降了8-16倍;苦豆子碱与头孢噻肟、头孢曲松体外联合对大肠杆菌具有协同作用;苦豆子碱虽未能改变PBP3基因序列;但作用后耐药菌株的PBP3mRNA表达量下调,从而使耐药性大肠杆菌恢复相对敏感性。对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Ⅰ类整合子的分布特性研究。用苦豆子碱亚抑菌浓度作用于Ⅰ类整合子中携带基因盒的阳性菌株,研究药物作用前后对1类整合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床分离菌株均呈现多重耐药性,耐药种类集中在7-12种抗生素之间;整合酶基因(intI1)检出率为66.7%,基因盒检出率为75%,其中共检测到两种基因盒类型,苦豆子碱亚抑菌浓度作用于基因盒阳性菌株,导致其耐药程度和耐药种类均发生了改变;将药物处理后的基因盒阳性菌株与标准株进行水平培养,研究苦豆子碱对耐药性水平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豆子碱亚抑菌浓度能够减弱耐药性传播的程度,初步表明苦豆子碱在延缓Ⅰ类整合子散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