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名山河流域四种不同上地利用方式紫色上(包括一种由紫色土发育的水稻土)为对象,采用平衡液吸附法及NH4OAC、EDTA解吸剂解吸法研究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2-0.25mm、0.25-0.053mm、0.053-0.002mm、<0.002mm)对Pb2+吸附解吸特征,及有机质、游离氧化铁、碳酸钙对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土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量均随Pb2+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各粒径微团聚体吸附量大小关系各有不同,紫色土(茶园):(<0.002mm)>(2-0.25mm)> (0.053-0.002mm)>全土>(0.25-0.053mm),水稻土:(<0.002mm)>(2-0.25mm)>全土> (0.053-0.002mm)>(0.25-0.053mm),紫色上(林地):(<0.002mm)>全土> (2-0.25mm)>(0.25-0.053mm)> (0.053-0.002mm),紫色土(旱地):(<0.002mm)>(2-0.25mm)>全土>(0.25-0.053mm)> (0.053-0.002mm),Pb2+均向最小粒径富集。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对等温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四种土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均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说明四种土壤全上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均为多层吸附,方程系数K大小反映结合强度及吸附容量,规律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及CEC大小规律一致。四种土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吸附均以静电吸附方式为主,络合吸附方式为辅,且静电吸附率随Pb2+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络合吸附率随Pb2+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均存在未知的吸附方式。(2)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及碳酸钙是影响土壤对重金属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去除后四种上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吸附量均有所降低,降低量大小关系为去有机质>去无碳酸钙>去游离氧化铁,说明有机质对土壤吸附Pb2+过程影响最大,碳酸钙其次,游离氧化铁最小。去除各组分后仍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K值则明显减小,说明去除各组分后四种上壤全土及各粒径微团聚体对Pb2+的结合强度及吸附容量明显降低。去除各组分后,四种土壤全上及各粒径微团聚体以静电吸附方式吸附Pb2+的百分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络合吸附方式吸附Pb2+的百分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去除有机质后变化明显,游离氧化铁其次,碳酸钙最小。(3)以全上吸附最大量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吸附量大小关系为:紫色上(林地)>紫色土(旱地)>水稻土>紫色土(茶园)。四种上壤均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方程系数K值大小关系为:水稻土>紫色土(林地)>紫色上(旱地)>紫色土(茶园),说明水稻上对Pb2+的吸附结合能及吸附容量最大,紫色土(林地)其次,紫色土(旱地)再次,紫色土(茶园)最小。四种土壤均以静电吸附方式为主,络合吸附方式为辅,非解吸率大小关系为:紫色土(茶园)>紫色上(旱地)>紫色土(林地)>水稻土,说明紫色土(茶园)对Pb2+的固持能力最强,紫色土(旱地)其次,紫色土(林地)再次,水稻土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