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稳定地获得具有生理调节的功能活性物质,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前国内外营养健康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构建适合的功能活性物质靶向控释递送系统,解决功能活性物质面临的加工和生理屏障,对其营养功能的有效发挥至关重要。论文基于M细胞特殊的转运及免疫应答机制,提出从淀粉基自组装纳米胶束与肠道M细胞相互作用水平上,通过对淀粉分子进行疏水与靶向修饰,控制组装加工与储藏、消化道环境和细胞环境条件下淀粉基自组装载体材料与免疫功能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设计出适合M细胞靶向递送的淀粉基自组装载体材料及其纳米胶束递送系统,并明晰相关调控机制,对于提升健康食品营养与功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论文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及自组装聚集行为,结合纳米胶束及M细胞表面靶向识别受体的结构特点,采用酯化反应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调节淀粉分子链中脂肪酸酯疏水侧链、CC9等M细胞靶向肽侧链引入的程度,诱导淀粉基载体材料分子的组装、聚集行为,获得了淀粉基自组装载体材料结构特征、浓度、温度、pH、离子强度等对胶束微粒自组装与聚集行为、稳定性和对免疫多肽装载的影响规律,及M细胞靶向性的影响机制,设计出了M细胞靶向两亲性淀粉自组装载体材料。研究结果表明,淀粉分子经脂肪酸酯疏水侧链修饰后,疏水侧链链长的增加及取代度、材料浓度、组装温度及离子强度的提高均有利于材料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可形成平均粒径50~380 nm大小不等的带负电荷的球形胶束微粒;其中,硬脂酸酯两亲性淀粉分子形成的自组装胶束微粒尺寸分布较月桂酸酯两亲性淀粉分子形成的自组装胶束尺寸相对均一,且随着疏水侧链长和取代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胶束微粒在水溶液中的稀释和储藏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将通过荧光标记及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筛选出的具有M细胞靶向的CC9多肽引入两亲性淀粉分子中,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M细胞靶向两亲性淀粉自组装载体材料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胶束微粒的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获得了材料结构与浓度、pH、离子强度、储藏时间及稀释倍数等因素对M细胞靶向两亲性淀粉自组装载体材料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与聚集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CC9靶向多肽接支量的增加,自组装形成的胶束微粒的粒径相对均一。随着材料浓度增加,胶束微粒粒径分布范围变窄,尺寸相对均一,并形成更大尺寸的胶束微粒或胶束微粒聚集体。与脂肪酸酯两亲性淀粉分子相比,M细胞靶向两亲性淀粉自组装载体材料对pH、离子强度、储藏时间及稀释倍数的敏感程度增加,其稀释稳定性有所下降,但储藏稳定性有所增加。通过控制M细胞靶向多肽侧链的接支程度、材料浓度、pH、离子强度可以调节M细胞靶向两亲性淀粉自组装载体材料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形成胶束的能力;筛选出了具有一定耐受pH、离子强度、稀释程度变化和储藏稳定性的自组装胶束微粒所需的M细胞靶向两亲性淀粉自组装载体材料。通过控制分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调节M细胞靶向两亲性淀粉自组装载体材料分子与免疫多肽分子间的装载,采用现代分析技术,系统揭示了具有M细胞靶向性的两亲性淀粉载体材料分子与多肽分子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组装、聚集行为、M细胞靶向控释递送特性及其调控机制,构建出了具有M细胞靶向的淀粉基自组装纳米胶束递送体系。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脂肪酸酯疏水侧链的取代度和侧链长度、浓度、温度、pH及离子强度可以调节两亲性淀粉自组装载体材料对TRP2多肽的组装行为,获得了具有良好装载能力、稳定性的SES-3淀粉基自组装纳米胶束微粒递送系统,其可将约有59.25%的TRP2多肽转运至小肠上皮细胞。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了经M细胞靶向多肽修饰后两亲性淀粉自组装载体材料在水溶液中对TRP2多肽的装载规律,及自组装形成胶束微粒粒径大小及分布、载体材料与TRP2多肽分子间相互作用行为、稀释和储藏稳定性,体外模拟释放行为及M细胞靶向特性。结果表明,经M细胞靶向多肽修饰后的M细胞靶向两亲性淀粉自组装载体材料,在pH=6.8、未加NaCl及0.1 mg/mL载体材料浓度条件下,获得了具有良好装载能力、稳定性和M细胞靶向控释递送特性的淀粉基M细胞靶向自组装纳米胶束微粒递送系统,其可将71.98%的多肽转运至小肠上皮细胞并显著提高其在M细胞处的靶向集聚与转运。本论文从分子水平上,通过对淀粉分子进行疏水与靶向修饰,调节其自组装行为与M细胞靶向递送行为的匹配程度,筛选出适合的M细胞靶向两亲性淀粉自组装载体材料,建立了淀粉基载体分子结构、自组装纳米胶束结构与M细胞靶向递送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获得了具有良好装载能力、稳定性和M细胞靶向控释递送特性的淀粉基M细胞靶向自组装纳米胶束递送系统及其构建方法,可望为功能活性物质的M细胞靶向控释递送及提高其生物利用的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