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无机碳库变化差异及其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q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碳和无机碳作为土壤碳存在的两种形式,在林分生长、土地利用等过程中如何变化能够影响土壤碳累积总量的估计,但同时对二者进行研究较少。本文通过野外实验、室内控制实验以及综述集成前人研究结果等方法,量化了林分生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和无机碳的影响、森林土壤和盐碱地土壤CO2吸收机制并在较大区域内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影响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土壤具有高有机碳SOC储量(15.34kg m-2)、低无机碳SIC储量(83.38g m-2)的带岭林区我们发现,落叶松生长过程中随年龄、林木大小、林木生物量密度的增大,0-40/40-80cm SIC比率显著降低,而0-40/40-80cm SOC比率显著增加。土壤无机碳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slope=0.0127)、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slope=-0.414);而有机碳与土壤全氮SON、碱解氮、电导率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硅和容重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揭示在落叶松的生长过程对有机碳和无机碳储量具有相反的影响,而且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趋势相反。2)林分生长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具有不同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表层土壤SOC、SON、水溶性碳DOC、水溶性氮DON多显著高于深层(P<0.05),但是4个单位吸光度值SUVA254、SUVA260、SUVA272和SUVA280均不存在差异(P>0.05);在时间尺度上,仅表层土壤SOC、DOC和SON随落叶松年龄显著线性增长(P<0.05),而深层DOC、SOC、SON、不同层土壤DON及各官能团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溶液吸光度相关分析得出:和深层土壤相比,表层0-20cm土壤SOC、DON和SON与不同波长吸光度有更好的相关性。3)通过对几种土壤常见化合物(CaCO3、Na2CO3、NaHCO3、MgSO4、CaSO4、2CaO·SiO2)的添加实验表明,林地土壤和盐碱地土壤均具有通过形成SIC来直接吸收CO2的可能。与模拟降水前相比,降水导致大部分盐碱地土壤由碳源转变为碳汇,显示水分的重要性。从土壤固定CO2的持久性来看,加入2CaO·SiO2的林地土壤和盐碱土能够长时间的固定大气中的CO2,考虑到我国建筑垃圾量大而多由硅酸钙类组成,其具有改良现有土壤为吸收CO2土壤的潜力。4)区域水平上综合分析有机碳和无机碳对土壤碳截获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得出,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对土壤理化性质指标(pH、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有效钾、K+、Fe2O3、P2O5、Al2O3、CaO、Na2O、SiO2、土壤容重、孔隙度等指标)的影响趋势是相反的。对农田、草地、森林等经营管理使SOC平均增加17%,而SIC平均降低24%。因此,在土壤碳平衡研究中,应同时考虑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含量。
其他文献
习语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语言魅力。由于其固定的形式结构和特殊的语义内涵,习语历来受到语言研究者的青睐。长期以来,众多语言学家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顾客的购买力和对服务的要求不断上升。为取得竞争优势、提升组织绩效,以人为本、以顾客为中心的顾客导向战略思想在各经济组织得到越发的重视和普及。而高
<正> 中国地方志源远流长,方志文献浩如烟海,形成一类独特的典籍。而且历代地方志的编纂非常普遍,遍及全国各省、府、州、县,以至市镇、乡村。但一般读者读过地方志的并不多,
本研究利用最新的网格技术,从高校校园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出发,在对现行校园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为适合高校教育资源协调管理、高效使用的网格结构
<正> 按历史发展与逻辑衍进相一致的原则,中国古代写作理论史从总体上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先秦两汉,此为古代写作理论的萌芽期。这个时期写作理论的内容主要是围
见危不救,泛指在他人遇到危难之时,不予救助的行为。随着见危不救事件的层出不穷,关于见危不救是否应当入罪的争论也愈发激烈。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我国刑法尚未设立见危不救罪,对
互联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兴产物,发展迅猛,搭载互联网发展的动漫产业也在时代的潮流中逐渐崛起,随着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也不断成熟,带上互联网标签
能源供应及环境保护压力,对中国汽车社会带来巨大挑战。要保证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寻求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快汽车代用燃料的研究,发展新能源汽车。经过国内外对代用燃料的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词新语逐渐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时至今日对于"新词新语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还很模糊,因而学者们都希望从其定义的各种说法中寻求一个更具概
利用当今生物学、电子学、医学等不同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产生的新技术和传感器构置技术的新发展,通过合成与开发新型纳米材料以及纳米复合材料,构建分析性能更佳的新型电化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