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utur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确定文学叙述中的“历史”范畴,对现代取材于这一特殊范畴的不同“历史”因素而创作的小说,按照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源流分析,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考察其不同的演变脉络,厘清相关概念——包括历史小说、历史的小说、历史物语,“正格的历史小说”与“非正格的历史小说”等之间存在的论争,并结合叙述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而确定本文论题的概念、内涵,将论题命名为“中国现代历史题材小说”。此外继续考察历史阐释层次对中国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类型划分的影响,进一步论证并细化了中国现代历史题材小说内部所存在的不同类型,继而沿袭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中勇于开拓的“辨体”精神,对各类型加以命名并在此后各章节中分类论述、探幽索隐,以冀由此剖析文学叙述中的“历史”在中国现代小说领域的整体存在状态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本文由“绪论”,正文五章以及“结语”七部分构成。   “绪论”通过确定文学叙述中的“历史”范畴,对取材于此范畴中不同“历史”因素而创作的小说按照文学自身发展规律进行源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对象加以界定,对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论述,同时阐明本论题的总体架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对创新及疑难之处予以说明。   本文指出,在文学叙述中,并非所有历史都可以纳入叙述,文学叙述中的“历史”或能够进入不同时代作家视野中的“历史”是相对狭化的“历史”,它主要指以司马迁开辟的以人事记录为主的“正史”类别为主导标的,兼及“古史”(“神话”与古史不可分辨)、“杂史”、“伪史”、“家史”、“逸事”等。这些历史类别具有不同于职官、地理、土地、刑法、都邑、户籍等类别的特殊性质,具有阐释可能性,能够被不断阐释。并且文学叙述中的“历史”这一特殊范畴本身又充满复杂多样性,因而在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取材自这一范畴的不同“历史”样式,则又呈现出不同的类型特征。可见,中国现代取材于“历史”的小说创作是个非常复杂的文学领域,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以一概之。因而我们应该打破“新”、“旧”文学分界以及对其中某一种类型(譬如“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人为设定及孤立考察,跳出局限于其自身的论争与纠葛,从而将它置入更为宽广宏观的研究领域,通过源流分析对现代取材于历史的小说类型重新加以划定,并从各类型的流变互动之中鉴定其中的“同”与“异”、“是”与“非”,从而发现掩盖于表面现象之下的内在联系及本质规律性。因而本文将“中国现代历史题材小说”作为一种兼容并包的宏观视角,将现代小说叙述中“历史”的存在状态统而纳之,分而化之。在采用鲁迅“历史的小说”与“历史小说”二分法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历史题材小说”进行源流分析,并且综合考察历史与文学(主要是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历史与神话、历史与非历史、历史与追认历史、历史的中外界域等关系问题,分化出神话历史题材小说、历史题材再生小说,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与“历史演义及‘旧’派其他历史小说”等主要类型,然后结合“谁在言说”、“如何言说”等延伸形成的多元历史叙述问题,将神话历史题材小说与历史题材再生小说归入“历史的小说”,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与历史演义及“旧”派其他历史小说归入“历史小说”,其后对各类型分别加以论述,防止出现研究中的不平衡性与偏颇性,以更有效地探索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一章“阐释与中国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类型划分”主要以历史叙事学中的阐释理论为依据,分析历史在现代被阐释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分析历史“一级阐释”(指直接依据原文本而进行的最初阐释)与“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及现代“历史演义”,“再阐释”与“中国现代神话历史题材小说”及“现代历史题材再生小说”,“跨文化阐释”与中国现代域外神话历史题材小说等历史题材小说类型划分的关系,以及历史题材小说阐释的现实目的与不同阐释向度等基本问题。   第二、三章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论述“历史的小说”中神话历史题材小说与历史题材再生小说这两种主要类型。   第二章“历史的小说(上):神话历史题材小说”主要对现代取材于神话传说类的历史题材小说进行整体探讨。这类小说按界域分,又可分为中国神话历史题材小说与域外神话历史题材小说两个品种。中国神话历史题材小说主要以鲁迅《故事新编》中颇多取材于神话传说的小说《补天》、《奔月》、《铸剑》、《理水》为中心,从创作主体的神话观、历史观,神话本体与无时叙述,文化关注层面等角度进行综合论述。域外神话历史题材小说则指现代作家取材自域外神话传说及历史而创作的小说,这一类型在现代理论研究中一直处于被疏漏的地位,本文将其作为中国现代历史题材小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主要从创作成因、现实类型分析以及跨文化阐释等角度对它进行专门论述,以冀起到金瓯补阙的效用。   第三章“历史的小说(下):现代历史题材再生小说”主要论述现代并非出自为历史家所公认的正史及其他史册,而是主要依靠历史小说、历史剧、咏史诗等历史题材作品兼采稗史、野史以及拟史、似史、仿史等重新形成的再阐释文本为依据通过再创作而形成的再生小说。本章首先对历史题材再生小说的研究范畴加以确定并指明了它的主要特征。可以识别的历史题材再生小说范畴是相对狭窄的,从所搜集的资料看,其创作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名著(尤其是《水浒传》)的翻写方面,因而本章在确定现代历史题材再生小说的研究范畴后,在对其进行整体论述的基础上,主要以依据《水浒传》而创作的、具有典型性的历史题材再生小说为重点研究对象,以便窥得此类小说的创作全貌及整体特征。   第四、五章分上下两篇分别论述历史小说中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与历史演义及其他旧派作家的历史小说。   第四章“历史小说(上):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主要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进行研究。本章所指“中国现代历史小说”非原评论中所指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它不再以“新文学”作家身份为主要界定标准,而是以《绪论》中图例所示取材于不同“历史”因素而形成的小说发展源流为依据,将原“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所包含的不同于“历史小说”源流且建立在再阐释以及跨文化阐释基础上而创作的小说(主要是历史题材再生小说与神话历史题材小说)抽取出来另行归类之后,所剩余的建立在历史“一级阐释”基础上,以如实演述历史事件的始末和历史人物的行踪为主,以虚构事件和人物为辅的小说。在本章中仍沿用原“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名称,乃是因为从“历史小说”发展渊源上看,它本来应该指那些主要依据史实而创作的小说,故而特此说明,以求起到正名的作用。缘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过去已有很多成绩之故,因而本章在借鉴传统研究中围绕“背景、作家、作品、读者”而展开的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力求开拓创新,从而采取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作品事件所属朝代、人物所属阶层、内容事件阐释频率等方面分别进行统计,且在统计数据基础上,对各题材加以论述,细化前辈原有研究成果。   第五章“历史小说(下)现代中国历史演义及“旧”派其他历史小说”以中国现代“旧”派作家创作的历史演义为核心进行研究,兼及旧派作家所创作的其他历史小说。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现代作家创作的历史演义与旧体诗词等一同被列为“旧派”文学,受到压制。本章特将创作于现代的“历史演义”纳入“中国现代历史题材小说"的研究框架,并将其作为“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别进行综合研究。   “结语”主要对以上研究加以总结回顾,指明研究意义。
其他文献
林纾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众多的翻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特别是他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翻译西方文学的第一部言情小说,在中国具
弗朗索瓦·于连,当代法国学者,他因比较文学和比较哲学研究而闻名于世。他精通古希腊哲学和中国文化,具有中西方双重的精神体验。作为当代法国乃至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
学位
本文对智能化的超声探伤仪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构成了将传统超声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小型化的超声探伤仪.该仪器采取了以STD总线为基础的多单片机构
房地产广告语言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它是融汇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广告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形成的具有强烈的宣传效应和促销功能的语言表达体系。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广
阳羡即今江苏宜兴。题定“论苏轼的阳羡情结”,旨在全面研究苏轼与阳羡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关于苏轼在阳羡的行踪。熙宁七年,苏轼初游阳羡,立下终老于此的誓言。元
对宽度为1和0.1 mm竖直矩形细通道内的沸腾换热展开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索汽泡生成、长大和脱离的过程;用几何重构和界面追踪的方法获取相界面移动和变化对系统内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