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称谓词泛化的认知动因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谓词是指用来表示彼此间关系所使用的名称词语,既可以是口语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很多汉语称谓词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原有意义,而是被置于更广泛的语境之中。这种泛化通常出现在亲属称谓词、交际称谓词、关系称谓词和亲昵称谓词中。随着泛化现象的日益普遍,其动因值得研究。然而目前并没有全面、严谨的研究。为此,该论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探究其动因。  称谓词的定义和分类,称谓词泛化的表现和特征,以及相关研究在文献综述中得以阐释。论文对四种称谓词的泛化分别做了分析,并筛选、搜集和分析了四个典型称谓词泛化案例。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模型,同时阐述了其相关细节,包括阶段、相互关系、步骤、特征、可推广性和意义。该认知模型是一个包含图示缺失、原型共有、隐喻映射和礼貌制约四个方面的连续过程,且其四个方面紧密联系。模型具备内在性、完形性、连续性和普遍性四个特征。作为一个相当全面与严谨的阐释,该认知模型能够解释所有汉语称谓词的泛化现象。  本认知模型既具备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它是解释现有汉语称谓词泛化的创新途径,给未来汉语称谓研究以启示,另一方面,它能够指导交际中称谓词的泛化使用,并能够预测未来汉语称谓词的泛化。但是本研究并不是完美无瑕和精准无误的,样本较少,以及决定模型各阶段发展顺序时存在的主观性是两个亟待解决的局限之处。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大量对不同学科和体裁的对比研究证明,语篇特征与学科的文化和认识论有关,既定学科社团的知识构建行为体现在文本中。学科文化已被表明是决定立场和
本论文以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远离尘嚣》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作者在该作品中所蕴含的浓浓的自然情结。 托马斯·哈代是屹立在英国十九到二十世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