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客观社会地位与其长期择偶标准的关系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u12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偶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备受社会各界群众、研究者和有关部门的关注,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人才和后备力量,他们的长期择偶标准不但影响其个人的择偶行为,和未来的婚姻状况,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婚姻家庭走向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探讨大学生的长期择偶标准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一,首先对前人所发现的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Subjective social status,SSS)在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和长期择偶标准间起到中介作用的结果进行了再验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该结果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具体来说,在本研究中采用家庭SES问卷、大学生SSS问卷和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问卷对全国范围内的10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SSS在其家庭SES和长期择偶标准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2)该中介作用不存在性别差异。
  鉴于研究一是横向调查,并不能说明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在研究二中进一步使用研究一的问卷,采用纵向追踪的方式对贵阳市某大学的563名大学生进行了共计3次,为期一年半的追踪调查,其中每次调查间隔6个月。追踪结果发现:(1)大学生SSS在其家庭SES和长期择偶标准间起到了稳定的纵向中介作用,即在时间顺序上,证明了大学生家庭SES能够通过影响其SSS的形成进而影响长期择偶标准的设立;(2)SSS的纵向中介作用也不存在性别差异。
  基于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可以发现,SSS对大学生的长期择偶标准具有直接的影响;那么在短期内改变大学生的SSS,是否能同样导致其择偶标准发生变化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进一步明确SSS是否与个体的择偶标准存在因果关系。所以在研究三中,在提前控制了大学生的家庭SES、SSS和长期择偶标准的条件下,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SSS启动来考察,SSS是否与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存在共变关系。结果发现:SSS降低组的大学生所挑选的配偶,其标准要低于控制组和和SSS提升组的大学生;这表明大学生在自身SSS降低时,会显著降低自身的择偶标准,并且该作用存在跨性别的稳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证明了大学生SSS与其长期择偶标准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概括而言,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首先,在以往研究中大多把择偶标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而本研究则发现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的设立,其实是会因个体在不同群体中SSS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择偶标准影响因素的研究,深化了对进化心理学所提出的性策略理论的认识;其次,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开展大学生婚恋教育和婚恋咨询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事实上在进行婚恋教育与辅导时,应注意个体的择偶标准事实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其实是会随环境而有所波动的,因此对于择偶者来说,采用灵活弹性的择偶标准,会更有利于其建立良好的伴侣关系。这对于哪些存在择偶困难的人,在调整自己的择偶策略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人际关系问题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贫困大学生相比非贫困大学生存在着更加突出的心理问题,其中社交焦虑在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检出率最高。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研究的关注。虽然产生人际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领悟社会支持、共情能力水平和人际信任水平差异是导致他们深受困扰的重要原因。  研究一对国内四所大学548名大学生施测《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人际
传统决策理论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强调个体基于价值最大化原则(principle of value maximizing,VM)做决策,提出“基于价的选择”(value-based choice)模型。李纾等于2012年提出基于“值”的选择模型(worth-based choice model),用来描述个体在决策过程中违背价值最大化原则的现象——接受当下利益的损失。该模型认为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会生成
学位
道德判断是个体对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或事件赋予道德价值的活动。社会直觉模型认为人们在面对道德情境时凭借直觉反应就可做出判断。而道德判断双加工模型认为人们面对道德情境时可能做出道义判断(不能伤害一个无辜个体的性命)或功利判断(避免伤害更多人),其中道义判断依赖于个体情绪的直觉加工反应,而功利判断依赖于个体认知的控制加工反应。那么控制加工是否参与道德判断呢?如果直觉加工和控制加工都参与道德判断,两者是平行
学位
人们不管有钱没钱,都可能有钱不够用的感觉,这种主观上对自己在经济方面处在匮乏状态的体验就是贫穷感。金钱稀缺是贫穷的重要表现,贫穷感很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对金钱的态度,而他们的冲动性购买行为又很可能会受他们对金钱的态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频繁的冲动性购买行为不仅会打破个体的存钱计划甚至带来经济问题,还会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为了探索贫穷感跟冲动性购买行为关系中金钱态度的作用,设计以下三个研究。  研究一,通
学位
积极互惠行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十分常见的现象,人们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去回报他人的善意行为,这样的行为倾向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这种积极互惠行为是自动、直觉的反应,还是个体自我控制后的结果?即不同加工方式对积极互惠的影响有何差异,目前研究尚少。于此同时,既往研究表明个体会根据情境的不同而调整自己的决策,个体决策过程中互动对象的信任及所处决策情境都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不同信任水平与情
词汇识别是阅读的基础,词频和词长是词汇识别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外文还是中文阅读中研究者们都发现了显著的词频效应和词长效应。走神是影响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走神状态下阅读的词频效应和词长效应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国外学者已经对拼音文字阅读中走神的词频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但还缺乏对走神状态下的词长效应的研究。与拼音文字相比,汉语有自身的独特性,词汇长度也是重要的词汇视觉特征。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
学位
当今社会,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方式因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变革,每个人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发布者。然而,信息获得和发布的便利性也会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影响,由于降低了传统媒体的审查机制,网络错误信息层出不穷。反转新闻(Reverse News)作为错误信息的一个类型,其首发大部分为负性新闻(如,“我的右肾去哪了”,“蒋劲夫家暴女友”),在曝光后引起大量关注,但随着后续报道的跟进,人们却发现事实真相与
学位
欺骗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欺骗是一种有意误导他人的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包含了与欺骗准备、欺骗执行、结果反馈三个过程。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采用被动欺骗范式(被试按指示做出欺骗反应)探讨欺骗执行阶段抑制真话的认知神经机制,该范式缺乏主动性和互动性,生态效度不高。  本学位论文为探究互动情景中主动欺骗过程的神经机制,以博弈论为基础创造
学位
随着文化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加深,学习和内化了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多元文化个体也日益增长。文化框架转换理论提出,多元文化个体会根据自己所处的文化情境转换自己的文化框架,以适应当前环境。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了自我构念动态性,即个体在内化多种文化体系后,根据其所处环境中的文化线索,表现出更符合当前文化环境的自我构念类型及相应的行为表现。而以往对自我构念动态性的研究主要以东西方双文化群体和北方双文化民族群体为
学位
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事物发生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是时间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时序知觉是早期的知觉加工和晚期的决策加工等多个阶段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时序知觉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加工取向,知觉组织是影响时序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时序判断任务的研究显示,知觉组织对序列性时序知觉有损害作用。而且有ERP研究显示,知觉组织对时序知觉的影响可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