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流的自调节指在一定的脑灌注压范围之内,通过各种生理机制使脑动脉血管的阻力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维持恒定脑血流,保证脑正常的新陈代谢。脑血流自调节的研究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脑血流的自调节会出现不同的改变或损失,如脑损伤引起的自调节能力下降;脑血管痉挛引起的低灌注等等。临床护理中采用改变CO<,2>分压和服用某些药物来改变自调节和脑血流量,防止发生低灌注或高灌注,稳定脑动脉压。本文研究了在不同CO<,2>分压情况下,某些颅内生理参数发生变化时,脑血流的静态调节曲线和动态调节特点;分析了一些颅内生理参数改变情况下,CO<,2>分压发生阶跃变化时,脑血流的变化及颅内压的相应变化;并且研究了局部脑血管狭窄情况下,不同生理参数情况下对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在脑血流自调节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CO<,2>分压对自调节的影响。分别分析了在不同CO<,2>分压情况下,自调节增益变化对静态脑血流自调节曲线和动态曲线的影响;分析了不同CO<,2>分压情况下,脑脊液出流阻变化对静态脑血流自调节曲线的影响。之后,给出了在不同的脑血流自调节增益、颅内弹性系数和脑脊液出流阻情况下,CO<,2>分压阶跃变化时,脑血流和颅内压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低CO<,2>分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由自调节增益降低所带来的自调节能力的下降,还可以改善由脑脊液出流阻增高引起的自调节能力的降低。
由于脑血流的自调节还受到颅内软膜动脉血管狭窄变化的影响,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分别用左右对称的脑前动脉、中动脉和后动脉来表示脑动脉调节血管,比较了脑前动脉,中动脉和后动脉在不同狭窄情况下血流量的下降。分析了脑局部血管自调节增益不同时,在不同狭窄情况下,局部脑血流的下降特点。结果显示,在较为严重的狭窄情况下,中动脉血流量的下降比前动脉大不我待,自调节增益的降低使脑血流在比较严重的狭窄情况下有更大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