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徽州学堂经费问题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an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面对着内忧外患,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中国教育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过度。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1904年学务大臣设立,1905年科举废除,学部设立。与此同时,各地出现了办学堂的热潮,徽州也紧跟这一潮流。但兴办学堂需要大量经费,如何去筹集经费,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徽州新式学堂在经费的筹集上主要有五种方式,即政府开征捐税和摊派、宗族经费投入、移用旧式教育款产、私人捐助及学费的收入。这些来源不同的经费支撑了新式学堂的发展,促进了徽州地区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新式学堂经费的筹措牵涉到各方面利益。由于清末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都十分困难,经费的筹措困难重重。而筹措过程中的横征暴敛,经费管理上的混乱,又使经费的筹措过程中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学堂内部的争权夺利,地方政府与普通民众、徽商之间纠葛不断。这些都对徽州新式学堂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新式学堂发展步履维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徽州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尽管清末全国各地学堂经费的来源大同小异,但徽州却有着自己的特点。徽州既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又是驰骋明清商界数百年年的徽商的桑梓之邦,自古以来徽商和徽州宗族就有着崇文重教的传统,清末徽州宗族仍是新式学堂建设的重要支持者。虽然清末徽商整体实力不如以往,但以茶商为代表他们的经济实力仍不容小觑,也仍是支持徽州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清末徽州学堂的兴办,传播了新思想,为徽州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促进了徽州社会的近代化。
其他文献
我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分布广阔,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古典园林作为我国城市的主要景观和旅游体闲场所,一直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园林文化的研究
本文关注女性与基督教传播的结合研究,以女传教士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认同为切入视角,以山东省内美国女传教士慕拉蒂活动做个案研究,揭示出极具性别色彩的“心理认同”如何影响女
本文通过考察明清时期桂西的基层行政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式,探讨国家制度“地方化”的历史过程,揭示地方传统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的内在机制,以期深化对中国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