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开放型公共场所踩踏事件频发,因此就有必要探讨适合应用于开放型公共场所踩踏事件的风险预警方法与预警机制。首先,基于风险预警理论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本文研究了开放型公共场所踩踏事件风险的警情-警源-警兆-警度。警情方面,通过统计100个国内外踩踏事件案例,分析开放型公共场所踩踏事件的风险特性;警源方面,利用鱼骨图分析法,梳理了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衰弱期的开放型公共场所踩踏事件的风险致灾因素;警兆方面,按照事故树分析法,构建了开放型公共场所踩踏事件的大型事故树,从事故树结构度分析结果中确定踩踏事件预警的关键指标,即人群密度;警度方面,通过文献分析确定开放型公共场所踩踏事件的预警区间。其次,本文梳理了4种人员计数方法和3种基于人员密度分析的预警方法,并根据开放型公共场所人群特征及移动规律,比较了方法的适用性。案例部分,利用“地理位置大数据”平台分析了2016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的人群密度状况,并通过仿真软件Building Exodus进行仿真模拟,检验预警方法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对比2014年12月31日与2016年12月31日,上海市在人群高密度状况下采取的不同管理措施,总结出开放型公共场所踩踏事件的防范对策;同时分析现有踩踏事件相关应急预案,借鉴社会风险预警机制模式,结合人群密度预警方法,设计了开放型公共场所踩踏事件的“1234”预警机制。本文分析了开放型公共场所踩踏事件的风险特性,确定了其关键预警指标与预警区间,梳理了相关预警方法技术,总结了事件的应对措施与防范对策,设计了开放型公共场所踩踏事件的预警机制,提供了防范开放型公共场所踩踏事件发生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