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FK-P水平,探讨其与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其可能参与的相关信号通路。方法:1.本课题组于2018年7月至2018年9月在新疆旱卡子乡进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从参与流调人群中随机选取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例作为高血压组,其中男女各12例(比例1:1),同时按照年龄、性别1:1随机配对原则选择同民族健康体检者2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准确收集入组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年龄、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测量并记录患者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计算BMI,并采集各入组者肘静脉血约16 ml,其中6 ml用于检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有无差别;另约10 ml静脉血用于分离提取单个核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PFK-P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中PFK-P蛋白的表达,比较PFK-P mRNA及蛋白水平在两组间的差异,分析PFK-P表达水平与临床各因素间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2.利用在线软件STRING对PFK-P相互作用蛋白进行分析,并构建基因间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运用Metascape在线分析软件对PFK-P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UA、FPG、TC、TG、LDL-c、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较正常组BMI、SBP、DBP、Hcy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患者单个核细胞PFK-P mRNA(0.47±0.08 vs 0.60±0.17)及蛋白(0.33±0.12 vs 0.52±0.34)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按照性别(男、女)、BMI(<24、≥24kg/m~2)、高血压分级(1级、2级及以上)等因素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分层分析发现,PFK-P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以上分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FK-P mRNA表达水平在BMI<24kg/m~2组中低于BMI≥24kg/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FK-P mRNA在男性和女性、高血压1级和高血压2级及以上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Hcy是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K-P mRNA水平是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的保护性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Hcy仍是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K-P mRNA表达量是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的保护性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图结果发现,与PFK-P相互作用的蛋白主要有PFK-M、PFK-L、CDC5L、ALDOC、ALDOB、TALDO1、EBP2、GPI、ALDOA、AKT1等。GO、KEGG分析发现PFK-P及其相互作用蛋白与磷酸戊糖通路、HIF1转录因子等2种信号通路及单糖代谢过程、6-磷酸果糖代谢过程、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相关。结论:1.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FK-P蛋白及mRN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提示PFK-P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与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关;2.PFK-P对哈萨克族血压的影响可能与HIF1转录因子信号通路相关,有待后期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