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动关系及其伦理调整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love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关系是指整个社会系统中与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的社会关系。从经济角度来说,劳动关系体现了劳动者个人以及组织与管理方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利益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重视劳动关系协调、维护劳动关系和谐,就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反之,劳动关系矛盾易发、多发,进而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利益化使劳动关系矛盾、冲突的一面有日益加剧的趋势。尽管随着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适用于劳动关系调整的相关法律也在逐步健全过程当中,但劳动纠纷案件上升的趋势仍难以遏制。种种迹象表明,只有将法律调整和伦理调整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本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以劳动及劳动关系理论为切入点,以所有制与劳动关系为线索,比较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产生的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特点、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特点,从理论上加深对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根据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对和谐社会的基本概括,归纳总结了和谐劳动关系应具备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从典型劳动纠纷案例入手,基于伦理角度分析其中道德问题及其成因。第三部分,引入劳动关系伦理调整的概念,从劳动关系伦理调整的目的、现实诉求和伦理基础三方面诠释劳动关系伦理调整的现实意义,并最终从政府部门、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工会组织和新闻媒体四个角度提出通过用劳动关系伦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互联网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便捷的服务功能,崭新的价值理念,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民数量增长迅猛,其中青少年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的中国化为研究对象。   本文共分为五章,即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意义、民主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