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外对于公共档案馆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基本能够达成一致的是,公共档案馆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事物,而是在传统档案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自身的“公共性”建设来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各地综合档案馆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创新服务手段,以档案馆提供现行公开文件利用服务为“导火线”,以2004年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的开馆为标志,开放、公共、服务型档案馆的建设正式被提上各地综合档案馆建设的工作日程。档案馆为公民为社会服务的形象逐渐树立,传统综合档案馆已经踏上向公共档案馆转型的征程。 论文首先界定了公共档案馆的概念,从目前国内公共档案馆的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现状角度全面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然后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综合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建设理念: 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契机,公共档案馆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相衔接,突出其服务性、公共性和开放性,发挥档案馆在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应有的作用; 综合档案馆找准自身角色定位、培养良好的档案文化意识,创新思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文章以2001年春熙路的改建为引子,论述了档案馆应该在积淀城市文明、记录城市发展轨迹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真正实现其社会化; 馆藏建设是公共档案馆建设的资源保障。丰富馆藏资源和优化馆藏结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笔者在本部分以案例的形式论述了资源整合的理念; 档案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是公共档案馆建设的法律保障,是综合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