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界对传统心理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即主张通过对人类自身积极力量的开发和应用,发掘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在维护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关注并构建自身积极力量,从而有效地维护并促进健康。希望成为这一形势下的焦点视角,国内学者对希望理论及有关研究的关注也同渐增多。
在此研究背景下,研究者以Snyder编制的希望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选取南京高校大四学生作为被试,以便了解大学生的希望水平现状,并分析一般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希望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较高: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希望水平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在路径意识和希望总分上有显著差异;有无实习经历在希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路径意识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
同时,研究者还着重研究了大学生希望水平与就业信心、应对方式、就业焦虑之间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希望水平和就业信心、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就业焦虑和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之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就业信心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希望水平各维度上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希望水平、应对方式与就业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希望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就业焦虑,还通过积极和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就业焦虑起间接作用,且各拟合指数都到达接受不完全中介模型的要求。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者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大学生提高希望水平,缓解就业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