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此背景下,译者培训也已迅速发展起来。一大批学者认为,如果想要有效地应对全球化的影响,翻译研究就应该回归到伦理问题上来(Venuti,1998;Pym,2001)。国外学者Drugan,Megone和Baker都纷纷撰文强调译者培训中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国内不少学者也表示学校应将翻译伦理纳入到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去。香港学者周兆祥也指出要迎接挑战,培养合格的译者,伦理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材来实施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活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传承课程理念、表达课程内容的使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翻译教材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应承担起伦理教学的重任,新时代高质量的翻译教材理应融入伦理知识,将培养译者的责任心或者职业道德作为其重要内容。近30年来,翻译教材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教材评介、教材使用经验和教材编写体系与原则三个方面,只有少数学者提及伦理内容,如刘季春、陶友兰以及韩子满等。相比而言,国外翻译教学的伦理研究比较深入。Arrojo从语言哲学角度切入对翻译伦理教学的探讨,分析了Mona Baker,Kussaul以及Hatim&Mason所编著的翻译教材,提出翻译教学应该使学员认识到译者所担负的伦理责任。不少学者认为,翻译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抉择上的道德影响,同时必须在实践中进行伦理教育。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借鉴商业伦理模型,在以往伦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译者伦理理论框架。在商业伦理中,企业不仅要履行社会责任,处理好外部关系,即企业与客户、投资人、债权人、环境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客户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内部关系,即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必须通过诚信销售产品、善待员工、妥善管理、适当激励、保护环境、履行承诺等举措,赢得各方的信任,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和社会影响。翻译伦理和商业伦理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随着翻译技术、翻译服务、翻译职业等概念和现象的出现,译者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借鉴商业伦理模型中的各种关系及责任的划分,以及德国赫尔兹-曼塔里翻译行为论,笔者总结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处理的多重关系,即与翻译的发起人、委托人、源文本生产者、读者、翻译批评家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译者的责任及其影响。笔者提出的译者伦理架构由译者个人伦理和人际伦理两部分组成。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主体,一方面自身需得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即个人素养;另一方面,译者需要处理好本体与他者之间的各种关系即人际伦理。在译者伦理理论框架下,本文着重研究问题有:1)国内近几年大量涌现的英语专业翻译教材中是否明确包含译者伦理内容;2)若没有,是否含有有关伦理的内容?这些内容的特点又是什么?3)如何更好的将伦理内容融入现有的翻译教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选取近五年(2010-2014)国内出版的翻译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内三大网上售书商城(京东、亚马逊、和当当)搜索关键词“翻译教材”,经过进一步检索,分析和选择,笔者搜集到62本英语专业翻译教材样本。为方便从译者伦理角度研究英语专业翻译教材,笔者将搜集到的62本教材进行编码排序,第一本教材为B1,第二本为B2,第三本B3,以此类推。根据上述译者伦理架构,如果教材中出现包含诚信、责任和正义等译者伦理,或者包括上述的人际伦理论述,即认为该教材包含伦理内容。在统计时,先区分包含和不包含伦理内容情况,然后再将含有伦理内容的教材区分为表现为句、段和章三种不同形式的情况,分别标记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翻译教材,以期总结出英语专业翻译教材中伦理相关内容的特点。研究发现,62本教材中,共有23本教材含有伦理相关内容,仅占总教材的37%。其中有11本教材的伦理内容仅有几句话,8本翻译教材中伦理内容呈段落出现,而以小节形式出现伦理内容的教材仅有4本。由此可见,翻译教材中伦理相关内容含量非常少。除此以外,伦理内容“地理位置”偏僻,出现形式单一,内容范围窄,很难起到教学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对如何更好的将伦理内容融入翻译教材提出改进建议:1)教材应邀请伦理家和翻译学者共同编写2)教材中融入伦理应采用整合方法,而不是单独将伦理作为书中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3)具体编写方法可以采用个案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