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紫外、激光诱变与原生质体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白灵菇速生高产多糖的、适宜液体发酵生产的新菌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性能良好的出发菌株是获得高产量代谢产物的基础,因此本论文收集了不同产地和类型的5株菌株(JZ、JT、PZ、FB、PJ)做为出发菌株,以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液体培养的生物量和多糖产量为指标,进行了筛选比较,确定以JZ作为出发菌株。
2.本实验采用酶解白灵菇菌丝体得到的原生质体作为诱变材料。详细研究了各因素对白灵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作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最适条件为:采用8日龄菌丝,以0.6M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PH5.8时,在1.5%溶壁酶+0.2%蜗牛酶+0.3%纤维素酶的作用下,32℃水浴酶解2.5小时,可得到1.7×107/mL原生质体,再用双层混合再生培养基培养,可达到1.38%的再生率。
3.通过紫外线,He-Ne激光单一和复合方法对白灵菇JZ的原生质体进行反复诱变;确定了诱变最适作用剂量,即当致死率达75%时,分别为:UV30s和He-Ne激光10min。其中激光和紫外线-激光复合诱变的效果较好,得到的突变株正突变率较高。最终从近200株诱变菌株中筛选出10株突变株,它们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良好;液体发酵多糖产量及生物量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HN4的多糖产量最高,是出发菌株的116.76%;且经10代传代后该菌株遗传特性稳定。
4.在突变株的鉴定中发现:除了菌株FH14外的突变株均与出发菌株JZ有拮抗现象。酯酶同工酶同工酶分析发现,10株突变株的酶谱都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突变株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831,从蛋白表达水平上说明菌株发生了变异。同时突变株和出发菌株间也表现出了的共性,从位置上看,Rf=0.10,Rf=0.91Rf=0.35酶带为所有菌株共有,说明这些菌株有共同的遗传基础,即可认为这三条酶带是北京掌型白灵菇的特征性酶带。用NTSYS-pc2.10软件对酶谱进行相似性模糊聚类分析,得到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树状图。出菇实验表明,在能出菇的7株菌株中,HN20、HN30、ZW1、FH14的生物学效率较出发菌株高,子实体形态也较好,可用于栽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