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干流水库群抗旱调度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lzs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流域干旱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型水库在抗旱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积极发挥大中型水库在抗旱中的调控作用,是缓解流域旱情的有效措施。本文选取黄河干流水库群为调控对象,建立黄河干流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模型一);构建综合干旱指标分析黄河流域不同干旱等级下的时空演变规律;运用最优分割法和水位累积风险频率图确定主要水库的旱限水位;并基于旱限水位建立水库群抗旱调度模型(模型二),构建干旱风险评价体系对黄河流域干旱风险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建立黄河干流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并选取优化算法PSO对模型求解,长系列调节后上、中、下游的缺水量分别为31.71亿m3、71.71亿m3、98.99亿m3,且黄河流域各断面缺水月数呈锯齿状波动变化,缺水修复空间较大。(2)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模糊评价法构建黄河流域综合干旱指标(MIDI),获得黄河上、中、下游逐月MIDI值,并分析了不同等级干旱的变化过程。(3)采用Fisher最优分割法和分期水位风险累积频率曲线法确定了刘家峡、万家寨和小浪底水库的分期数、分期位置以及特旱、重旱、中旱和轻旱等级下的分期旱限水位。(4)将分期旱限水位作为约束条件,建立并求解黄河干流水库群抗旱优化调度模型,实施抗旱调度后,流域缺水时段、缺水量、最大缺水深度和平均缺水深度的改善程度分别为8.14%、16.49%、14.07%和16.49%;流域平均修复程度为0.23,且在特定时空尺度内修复效果显著;无旱等级月份增加了 6.67%,严重干旱情况有所减少;枯水年(1969年)和偏枯水年(1974年)流域内干旱持续时间平均减少了 68.06%和45.30%,年内综合干旱指标MIDI值降低;连续枯水年(1990-1999年和2000-2009年)干旱等级由特旱和重旱转向轻旱的比例分别为14.19%和60.61%,但调控效果集中在2-3年内,旱限水位对年际间调控效果相对较差:刘家峡、万家寨和小浪底水库的连续低水位频数分别降低了 27.87%、31.37%和39.76%,小浪底水库的运行改善最为明显。(5)基于干旱灾害理论构建流域干旱风险评价体系,分析抗旱调度对降低流域干旱风险的作用,长系列抗旱调度后的指标值均有改善,抗旱措施促使流域干旱风险下降,且典型年的干旱风险降低程度大于连续枯水年。
其他文献
为探讨玉米栽培学科的走向,本文饲用玉米发展的势态;玉米种质贫乏对玉米育种的制约以及玉米栽培学科在我国发展趋势等问题,提出商榷意见。
本研究针对丘陵季节性干旱地区玉米苗期春旱发生频繁这一生产现状,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重点研究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甜、糯玉米幼苗植株形态特征、叶片光合生理和植株生理生化
新单22是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6年育成,组合为新358×新77.1997~2001年在各级试验中表现为中秆、紧凑型、大穗、高产和多抗综合性状好等特点.生育期100d,适宜在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