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一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欧洲、美洲、亚洲丰富的游历经验和职业体验更是使得毛姆尝得人生百味,并把这种人生体验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去,使得他对人性的探索有了更深的渴望。《面纱》从创作之初就被毛姆构思为唯一一部以情节发展而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他第一部花费数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毛姆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他把毕生对自由的追求融入到作品中去。迄今为止,学界对《面纱》的研究集中在爱情婚姻观、生态批评、后殖民主义和对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而从精神角度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正是这一特点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可能性。因此,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从男女主人公的“本我”、“自我”、“超我”和“无意识”展开深入的心理分析,探讨男女主人公的人格结构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并从男女主人公的人格反思到作品对自由的追求这一主题,探求自由在《面纱》中所具有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和结论。主要内容如下: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导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本人,其写作特色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纱》的创作背景。阐述本论文的理论基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理论和现实意义,回顾国内外对《面纱》这部小说的研究和批评,综合有关这部小说集各方面的分析,指出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并从自由的角度解析《面纱》的可能性。毛姆的作品也有很大一部分涉及“自由”这个主题,本论文在探索人物心理和人格结构理论的关系中,为现代人自我认识,自我实现和人格平衡指明了方向,这使本论文具有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论文的正文,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小说《面纱》中男女主人公内心的无意识状态,无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过程。它包括各种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本能相关的欲望。无意识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了人们真正的内心思想。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凯蒂潜意识里渴望爱与欲,因此导致她走进牢笼而不得出,失去了渴望的自由。瓦尔特无意识里渴望得到凯蒂的爱,最终也陷入婚姻的牢笼。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内心的无意识,得出束缚他们自由的原因。第二章主要分析男女主人公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凯蒂和瓦尔特人格中的本我是造成他们不幸婚姻的主要原因。而不幸的婚姻也是制约他们自由的巨大牢笼。第三章主要分析了男女主人公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本章节着重对自由主题追求的表达,也是男女主人公成长的过程。男主人公发现女主人公出轨后,为了报复女主人公带她来到中国湄潭府--一个霍乱流行的小镇,将两人的生死置于死亡的边缘,在经历了战乱疾病,看到湄潭府修道院里修女的仁爱和新生命降生的感动,凯蒂和瓦尔特开始自我反思的过程并且开始了探索自由的道路,与死亡为邻是男女主人公更为直接的成长方式,引导人格缺失的双方走出桎梏的困境,达到生命中超我的境界。第四章主要分析了男女主人公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探讨了男女主人公自由的实现。然而自由实现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男女主人公人格中顽固的本我使得男女主人公在实现自由的道路上充满曲折。本章同时还探讨了人格中的超我与自由实现的关系,超我同自由一样是一种理想状态和美好追求,凯蒂和瓦尔特一样渴望自由,渴望实现超我。论文的第三部分为结论。结论部分对本论文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指出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面纱》的自由主题不仅丰富了毛姆小说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为读者理解毛姆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本章节再次点明了追求自由对解放人性具有的实用价值,与当今中国“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指出了本论文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部分。《面纱》这部小说集包含了当代人们对人的探索和对自由的追求,因此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