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知识逐渐成为当代教师专业化或教师教育新的知识基础,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正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化的突破口,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校本教研由此进入我们的视野。 校本教研强调一线教师在研究中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师拥有自己的知识,重视教师的实践知识。近几年来,校本教研在我国发展很快。中小学校在校本教研实践尝试中也积累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应该说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就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听课是教师最熟悉、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教研形式。同伴互助听课建立在听课的基础上,但又不等同于传统听课活动,同伴互助听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听课。将听课活动发展为同伴互助听课,在学校有一定的基础,又简便易行,并能有力地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介绍校本教研的定义以及与同伴互助听课之间的关系。通过介绍各学者对校本教研概念的界定,概括出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素。此外,分析了校本教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同伴互助听课是实施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之后,阐述了同伴互助听课的定义、基本特征与研究现状以及理论依据。 其次着重介绍同伴互助听课的类型。再次着重讨论“同伴互助听课该怎么做”的问题。同伴互助听课能否起到其应有的借鉴、激励、诊断和治疗的作用,达到促进教师发展进步的目的,与操作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有直接关系。听课前的指导和培训包括使参与者做好心理上的和听课技能上的准备。当然培训活动还应贯穿学期的整个过程。此外,在实施阶段同伴互助听课强调听课前的预备会、听课过程中课堂观察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听课后的研讨。评课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活动的结束。执教教师应及时整理教案及反思,以及互助组对这堂课的整体评价,形式一份案例。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讨论同伴互助听课引发的思考:营造合作氛围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解决专业引领的问题是提升校本教研质量的关键;建立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的保证;确立制度是校本教研运行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