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平衡正脊法对于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初步探讨颈性眩晕发病机理及平衡正脊法作用机理,优化现有治疗方案。方法:所选病例来源于2017年1 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仙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苏州市中医医院,分组所有入选病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该课题入组的病例数共为60例,随机分为常规针推组、平衡正脊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一周治疗三次,以六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总疗程为二十八天。治疗前后行VAS、ESCV评分和TCD检测,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2周后,VAS评分较前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CV总体评分和治疗前对比,评分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及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衡正脊组治疗效果更显著。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A、RVA、BA的Vs、Vd、Vm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Vs、Vd、Vm均得到改善;治疗后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平衡正脊组对于血流速度改善更优于对照组。3.两周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治愈率28.57%,无效率7.14%;对照组总有效82.76%,治愈率为10.71%,无效率为1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平衡正脊疗法、常规针推疗法对于缓解颈性眩晕患者症状和疼痛、改善血流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疗效。2.平衡正脊疗法总有效率、显效率更优于常规针推疗法。通过此次临床疗效观察,认为平衡正脊疗法对于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能够为临床所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