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新的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方式。它将实践视为人与世界的桥梁,强调哲学在参与现实生活与世界变革之中的作用。实践唯物主义作为一种以实践为立足点的哲学,不仅仅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解读物质世界、人以及社会,更把实践作为发展的准则以及核心推动力,为我们能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核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科书体系一家独大的局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建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实践唯物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影响颇大。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在对实践唯物主义思潮进行讨论,并且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实践唯物主义思潮于七十年代末就已经初露迹象,而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下半期开始兴起,随后逐渐转冷,从新世纪之后渐渐开始走向沉寂;从内容上面来看,实践唯物主义思潮以提出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改造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标志,包括围绕改造现行哲学体系这一具体问题而展开来的一系列论争及其过程。这个过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史上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从性质上面来看,实践唯物主义思潮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直接挑战。对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哲学界的发展状况进行回顾,可以说实践唯物主义思潮是理论论争最集中的发生地,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络绎不绝,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的历程。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发展与衰落可以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在上世纪末的一段缩影,在中国当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基于实践唯物主义思潮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其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力求准确地重现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发展轨迹,并在总体上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