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性程序是我国财务报表审计中重要的审计程序之一。目前,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分析性程序的运用普遍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审计实务能力有必要了解其中的原因。此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屡屡发生,而有效的分析性程序可以发现财务舞弊迹象,由此可见,研究分析性程序的有效应用方式有助于审计人员发现财务造假现象并维护市场秩序。同时,时下迅猛发展的大数据技术丰富了数据的可获取量和分析方式,对立足于数据分析的行业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研究其对财务报表审计中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分为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两个环节。首先介绍分析性程序的定义、发展历程等相关背景,并结合准则和例子说明审计人员在使用分析性程序时。应当搜集充分适当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在把握各种分析方法特点的基础上综合使用以此识别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并对识别出的差异积极进行调查。然后,本文对各级别审计人员发放问卷调查其运用分析性程序的具体情况,了解到在数据搜集方面实务界普遍反映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验证性较差,对非财务数据的关注程度较低,在数据分析方面对统计模型分析法的使用频率极低,同时整体专业素质较低以致于难以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并建立预期值。此后,本文对影响审计人员运用分析性程序的当前外部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到众多数据库准入门槛较高、第三方工作成果参考价值有限、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政策存在缺陷进而不利于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等现状,并讨论了大数据技术对分析性程序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两大环节提供的机遇,如有助于搜集实时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和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最后,提出了在数据搜集方面降低数据库准入门槛、加强对非财务数据的关注,在数据分析方面加强统计模型分析法运用,事务所完善人力资源政策等建设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