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养老问题成为个人、家庭乃至全社会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仅包括健康也包括心理和各种社会需求。一方面,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少子化,老年人来自家庭的照顾越来于少,老年人在家养老的心愿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另一方面,机构养老虽然在一定程度能满足老年人的照料需要,但是老年需要离开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会让老人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基于此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得以产生。社区养老能让老年人留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社区,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来自家庭的照顾,又能得到社会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上门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尚不完善,能提供的养老服务很有限,难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且由于服务供给的责任边界不明确、组织提供服务不专业效率不高等原因导致社区养老资源得不到最大效用的配置,造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按照国际标准,1979年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1979年上海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已经超过10%)。截至到2014年,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28.80%,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高龄化趋势明显、“纯老家庭”和独居老人数量多等特点。面对如此严峻的养老形势,养老服务需求现状,上海提出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作为一种区别于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中间养老模式,所需经济成本较低,而且更符合老年人心理特征。如何有效的对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发挥其在福利输送中的弹性和张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调查数据和宏观统计数据为基础,从供需和利用的角度分析了上海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运用基尼系数评价资源供需的公平性,运用洛伦兹曲线评价资源的可及性,运用DEA方法对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估。同时,通过社区走访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了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第一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的三个背景: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养老方式面临挑战以及社区养老服务提升,强调了本文研究的理论、现实意义和研究现状,以及文章的研究方法以及设计方案;第二章则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论文研究依据的理论及相关内容;第三章是对上海市老年人口地理分布和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对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供给进行宏观分析和实证分析,找出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主观、客观以及实证的角度对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进行分析。最后,对资源配置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第四章是利用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对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进行了公平性分析,得出结论为公平性较好。利用数据包络法对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进行效率性分析。第五章根据第四章的评估结果总结得出上海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第六章、第七章主要是针对问题提出优化上海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方案,从存量调整和增量改革的角度,分别以定量预测、公平和效率理论与资源配置理论为基础,探索有效地进行社区养老资源配置的途径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八部分回顾全文,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本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在日益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配置相对公平,同时也得到了老年人的认可和支持的。但是在资源配置的数量和结构方面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因此,上海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努力,充分保障老年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