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来中国女性电影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i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影历经百年,在几代导演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中国电影辉煌的成就。其中,由女性导演拍摄的多部经典影片更是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章,在这些影片中,女导演不仅塑造了多位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女性形象,而且展现了在时代演进中中国妇女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蜕变。这些带有明显性别符号特征的女性角色既是时代的缩影,又表征和见证了中国电影艺术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和进程。她们自身明确的性别符号给中国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题材、新的视角和新的创作理念。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影响,中国女性电影理论,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女性电影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理论的支撑使中国女性电影渐渐为更多的观众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电影市场化的现实考验面前,中国女性电影的发展道路依旧显得不容乐观,它还需要电影工作者们更多的参与,女性电影研究者更多的关注以及电影观众更多的支持。当然,这也需要女性电影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进步,中国女性电影必须改变以往“拍摄即完成”的单一模式,寻求多样化的“产—销”模式才能使中国女性电影在广阔的电影市场中立足,才能推进中国女性电影真正的发展。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电影为例,将中国女性电影的发展按时间划分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2000年—2010年)。通过对此期间经典女性电影和影片中女性形象的解析来透视不断发展的中国女性电影,达到对于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意识以及女性主体意识的发掘的目的,进而归纳对于21世纪女性电影发展的几点建议。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女性电影经历了从80年代的兴起到90年代的隐退,21世纪的重新起步的历程。文章第一章即以中国电影和女性电影的缘起为开始,介绍了中国女性电影的诞生和成长背景。本章重点则通过20世纪80年代几部经典影片的分析,解读中国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情感状态,以及她们在男性话语权威下奋力挣脱出一条中国女性自主生存的未来道路。第二章,以90年代回归主流市场的中国电影为背景,在欧美电影大量涌入,商业片抢占大荧幕的现实环境下,分析了在市场化洪流下徘徊不前的中国女性电影的尴尬处境以及中国女性导演的退让;但是,在2000年—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女性电影又凭借着顽强不屈的精神重新站在中国电影这个大舞台上并绽放出崭新的光彩。第三章,中国电影从拍摄到上映完成了市场化进程,然而,中国女性电影与中国电影市场化的错位使得中国女性电影并没有与其齐头并进,这是由于内外因两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本文通过对两种因素的分析,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于中国女性电影发展的道路。即在对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最初十年(2000年—2010年)间女性电影的系统分析中,归纳总结值得我们借鉴和引用的地方,使中国女性电影的发展以一条艺术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继续发展下去,从而有力的促进中国电影业的繁荣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是对一代大师沈周的一个深刻解读,不仅仅局限于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更是在沈周的个人魅力,以及他与他所立足的社会关系上进行了探讨:社会是怎样用那看不到的手塑造了沈周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重要的转折期,也是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美术学院产生之前有几种美术教育模式是并存的,占主导地位的是作坊模式,行会控制着每个同行作坊的生产、教育
河阳山歌是流传于张家港市凤凰镇河阳山一带的民间山歌,作为吴歌重要支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世人的发现
云纹是仅有的几个贯穿整个中华民族图案发展史的典型装饰纹样之一。云纹产生、演变的历史是由形达意、由意生神的发展史,时代的痕迹与人们心灵深处的乐章在“天人合一”的审美
就我国目前电气系统的发展形势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在很多领域内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本文将针对该专业的学科分支情况开始说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