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国能够走向富强、统一古代中国,商鞅变法无疑是主因。但是,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即秦国国土有良好的地理条件。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复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并弥补当代历史研究的不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的总称。自古至今,中外的思想家、学者们一直热衷于讨论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作出过丰富的论述。中国古代人发现了经济、军事活动以及文化与地理条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西方人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地理环境决定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的演进、变化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不能否认的。当然,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这种作用是非决定性的,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是而且只能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在本文中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地理环境能够加速或者延缓历史的前进,使不同的国家、民族的发展产生不平衡。在文明时代早期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状态下,地理环境的影响力较之于后世更为强大。 秦起初只是周的附庸,在陇山以西为王室牧马,势力微弱。等到周平王东迁,秦因为护送有功,才得到了一个诸侯的空头衔。在这之后,秦人翻越陇山进入关中平原,驱逐戎人,逐步占领周的旧地,赢得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到了一代雄主秦穆公统治时期,秦基本上征服了整个关中,把国境线向东推进到了黄河与华山一线。然而,接下来的三百多年离,秦受阻于长期称霸的晋国,一直徘徊在狭小的关中,无法东进。战国初期,一方面由于近邻魏国强盛,另外一方面也由于秦国内部变乱频生,国力削弱,秦国的疆域严重收缩,东部边界西退至洛河,形<WP=76>势危殆。至献公、孝公之时,秦国国势重新振作,遂大举反击,通过多年的战争努力,收复了全部失地,并继续东出,从韩、魏两国手中抢夺地盘,建立了进军中原的前哨基地。惠文王时,秦正确决策,吞并了富饶的巴蜀(即今天四川省东部),国土面积大大增加,国家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后的历代秦王,沿袭了秦人一贯的东侵政策,至秦王政时,终于灭亡六国、一统天下。秦国位于当时华夏文明区的西北角落,西、北、南三个方向上都是落后的异族,没有强敌,只有东方一面朝向中原诸侯。因此,秦国既能够向西北南三面开拓领地,扩充力量,又不用担心陷入四面受敌的险恶局面,既易于防御、保护自身,亦便于主动攻击敌人。后来并入秦国的巴蜀,同样位居文明区的边缘地带,一面临敌,又从侧翼威胁楚国,成为秦攻击楚的依托。秦国国土绝大部分处于我国的第二级地势阶梯之上,对东方各国取居高临下之势,进攻便利,防御为易。秦国疆土的核心区关中古称“四塞之国”,东有黄河中游河道,东南是华山和商洛山,南为高峻横亘的秦岭,西有陇山,北为黄土高原,形如一座天然城堡。秦国的对外交通全靠山河之间为数不多的几条通路。这些道路上战国时又设立关塞控扼。秦国境外的敌人极难攻入关中内地,秦则可以安稳地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即便是国内有变乱发生,也不至于为外敌所乘;同时还能够窥伺东方,寻找战机主动出击。巴蜀所在的四川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周围崇山峻岭层层环绕,惟有长江三峡一途通往江汉平原,也是易守难攻的地区。秦国有多座具巨大军事价值的关塞。函谷关地处险要,掌握着秦出入中原的通路。春秋时期,晋国抢先一步占领了这里,遂将秦阻挡于中原之外,使秦无法参与竞霸活动。战国时期,函谷关为秦所有。东方六<WP=77>强国五度组织合纵联军攻秦,其中四次被挡在函谷关城下。秦略地中原,亦主要由此东进。武关,据守着秦国的东南门户,同时还是压迫楚国的一座重要基地。大散关,守护关中西南大门,保卫着秦的大后方。关中和巴蜀是秦的两块主要农业区。这两个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战国时秦人并利用天然水网兴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两地当时的气候也比现代温暖而湿润。同时关中和巴蜀还有悠久的农耕传统。因此,秦国农业高度发达,粮食产量巨大。秦国的陇西(今甘肃省东部)、北地、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及宁夏部分地区)及巴蜀的山地、丘陵,有大面积的草场,加以秦人在历史上就擅长养马,以是牧业繁荣,盛产良种马。秦国境内还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优良的地理基础,有利于秦国发展经济,为秦的对外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秦国因地理位置偏西,与戎人接触密切,而且国民中融合有大量戎人,故深受戎人影响,民风勇敢强悍,喜战斗,功利进取务实。这种群体性格,为秦国的变法图强,秦国军队的骁勇善战,准备了文化上的便利与保证。秦国国土拥有的优越的地理条件,使秦得以在列国间激烈、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逐渐走向富强;也是秦最终东灭六国、混一天下的前提和必要性的客观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