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抑郁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之一,影响全球约3.5亿人的精神健康,导致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抗抑郁药物常是抑郁症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但其疗效有限,缓解率低且起效延迟。既往研究表明,电休克治疗可以快速改善重度抑郁症,包括难治性抑郁症的抑郁症状,其临床疗效与脑内谷氨酸浓度变化关系密切,推测脑内谷氨酸浓度水平可作为电休克抗抑郁疗效的重要预测因子。目前关于电休克抗抑郁治疗中谷氨酸水平变化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关于谷氨酸浓度变化的Meta分析将有助于预测和评价电休克临床疗效。 目的: 系统分析和评价电休克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脑内谷氨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选用Pubmed、Medline、BIOSIS Previews (BP)、Web of Science 、Cochrane Library、万方(Wan Fang)、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9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系统文献检索,检索日期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4月30日,检索语种不限。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所有电休克抗抑郁治疗检测谷氨酸水平的研究。文献筛选过程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完成,各自提取出研究所需的数据。随机对照研究采用改良版Jadad评分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非随机对照研究选用《中国循证医学》推荐的非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标准表对文献进行评价。主要结局指标为电休克治疗前后谷氨酸水平变化;次要结局指标为电休克治疗前后谷氨酸水平变化的P值,治疗前后MADRS(Montgomery and 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评分变化。选用Stata公司生产的Stata 14版本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结果: 1)纳入临床试验研究共9项,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英文文献9项,中文文献0项,总样本量为358例。 2)共有5项研究提供了电休克治疗前后谷氨酸水平的变化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电休克治疗后谷氨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性。Hedges统计方法:SMD=-0.410, 95%CI=-0.736~-0.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Cohen统计方法:SMD=-0.419, 95%CI=-0.745~-0.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 3)有4项来自检验同一无效假设的独立研究,因此合并总的P值,meta分析结果显示电休克治疗后谷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基线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0056<0.01)。 4)有6项研究提供了治疗前后MADRS得分变化,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MADRS得分明显低于治疗前(ES=-25.219,95%CI=-31.549~-18.88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电休克治疗通过提高脑内谷氨酸水平起到改善临床抑郁症状的作用。由于目前临床证据仍不充分,需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