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金融机构为了降低提高经济效益或降低经济成本而选择集中在一些有地理优势的地区。在全球经济化的浪潮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纽约、伦敦等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我国也有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当金融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中心区域金融资源的逐渐饱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经济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部分金融机构向金融集聚中心的周边地区扩散,从而降低成本,这就形成了金融的辐射效应。这些扩散出去的金融机构会对周边地区带来金融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等,从而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共16个城市是我国最大的经济区,经济总量庞大,经济发展快速,金融资源在这一地区积累、扩散,形成许多具有金融集聚及辐射功能的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协调发展,因此以它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了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明确,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创新之处和整体框架,之后对前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内容主要包括金融集聚和金融辐射两个方面的定义、特征、产生的动因和度量方法等因素。接着阐述了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相关理论,描绘了一个从金融集聚到金融辐射的动态发展过程,之后对因子分析法和威尔逊最大熵模型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对相关理论知识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全国和长三角内部两个视角对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外部视角是通过对金融从业人数、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A股筹资额和保费收入四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行业数据占全国的比例以及近5年的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内部视角则是利用行业集中率指数和区位熵指数来衡量在长三角地区的金融集聚发展现状。在实证部分,本文首先建立了长三角地区金融集聚程度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指标、外向型经济指标、金融发展与集聚指标在内的三个子指标体系,这三个子指标体系还可以细分为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金融从业人员、金融从业人员占比、保费收入、金融业产值、金融业产值占比、区位熵共计13个指标。其次在综合指标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金融集聚程度进行测算,运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各个城市的金融集聚程度得分。然后以威尔逊模型为基础,利用前文得到的金融集聚程度得分计算出上述5个具有辐射功能城市的辐射范围。最后我们以上海为例,对城市间的金融集聚及辐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利用之前计算出的上海市的辐射范围114.44公里,可见在辐射半径内的城市有嘉兴、苏州和南通三个城市。本文选取了上海、嘉兴、苏州和南通四个城市2004-2013年数据,将金融集聚得分与人均GDP增长率作为分析对象,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并得出研究结果。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业在我国占比很高,行业集中率指数呈连年上升的趋势,说明在长三角地区内部,金融集聚在进一步加深;长三角地区区位熵指数测算得出大于1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三个城市,说明这三个城市的金融资源比较丰富,金融机构相对集中,金融业发展比较快,具有一定的金融集聚辐射效应。通过因子分析后得出2013年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南京市和宁波市的金融集聚得分为正值,说明在长三角区域这5个城市具有金融集聚及辐射效应,而其余11个城市的金融集聚得分小于0,说明这几个城市的金融集聚程度较低,尚不具备金融辐射的功能。通过威尔逊模型计算出上海的辐射半径为114.44公里,杭州市、苏州市、南京市和宁波市的辐射半径分别为64.27公里、63.54公里、49.31公里和32.57公里。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本文得出上海市提高金融集聚程度对嘉兴市和苏州市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上海市自身和南通市的经济增长却存在着一定的负效应的结论。最后在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包括差异化发展战略,建立交通网络和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在内的几条政策建议,并指出了文中的不足及以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