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年”语境中,文学承担着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而小说文本则是历史语境中诸种意识形态的复杂纠结、聚合场域。本论文以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教育寓言”这一审视角度契入,将“十七年”教育寓言叙事置于具体历史语境去考察,对文学人物、风景进行类型学和谱系学考察,在与相关联的互文性领域内的意义网络中分析语境中的政治、思想、文化现象,梳理、析辨其中的知识权力和话语运化关系,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权力实践与意识形态的形构态样,通过对小说文本进行细读阐释,从而呈现复杂多元的历史情境。 论文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提出论文论题的由来、研究角度及方法。 前三章分别从知识分子、农民,以及“未来的接班人”三个维度分别对人物类型的形塑范式及其流变过程、形态进行类型学和谱系学的考察,对文学文本及历史语境中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教育寓言进行互文性的解析。 第一章主要对从教育寓言中“知识分子”的形塑进行考察。析辨革命语境对知识分子规训的精神旨归。革命文化语境中的知识分子如同进入维谷中,面临的是暧昧不明的阶级许诺;以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话语对知识分子进行教育与规训的背后,隐含着政党、国家意志、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民族主义焦虑意识等相关权力和知识运作机制;教育寓言叙事中的引路人、受诫者、被否弃者这三类知识分子的殊路异途形塑模式及其流变,以及革命新人的“改造”寓言中,彰显着政治意识形态化的指认、贬抑与否弃等形塑倾向,隐含着国家意志、革命文化的权力和知识技术机制。 第二章具体考察合作化小说中的农民形塑及合作化小说相关语境。在政治意识形态的笼罩之下,身不由主的农民群体显示出现实与文学想象中的两面人生;文学想象中的带头人、积极分子、“中间人物”三类农民群体谱系形态的模式流变,以及青年妇女形塑模式的变迁中,体现着国家意志、启蒙理念、以及民间伦理文化等诸种意识形态的纷争、协谋及运化,其中,或隐或显地显示出作家人文情怀的有限表达。 第三章主要考察“未来的接班人”形塑。对“十七年”国家形塑接班人的历史语境进行考察,辨析权力机制和知识体系的运作关系。“红旗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仪式化、意识形态化的“日常生活”中完成其身心形塑;怀抱理想、冲击体制的年轻人的成长叙事在理想与挫折之间展开,这些叙事文本与社会文本形成一种互文性;语境中被期许的“未来的接班人”有着不断发展变化的流变进程,在楷模的成长与“平凡者”的训谕寓言中,其叙事模式及流变过程隐含着国家建构理想国民的焦虑意识。 第四章解析文学想象中隐喻化风景叙述的内在肌理及脉络,考辨语境中文学“风景”所具有的象征和隐喻的构建、想象模式。主要从自然风物、居所宅院场景、映衬人物的风景修辞流变入手,梳理具体语境中风景叙述的流变方式和发展途径,揭示其中隐喻的缘由及其本原,厘清具有象征特征的文化喻体。 第五章考察规训旨归下教育寓言的悖反样态与其后蕴含的知识与权力机制。主要从以下方面论述:梳理、解析正面人物、英雄人物的形塑与日常生活人物原型的悖离样态;第一人称叙事小说潜藏着抗争话语;作家主体在意识形态规训下的困惑、挣扎与抗争等心理流程在作品中的投射、呈现,以作家宗蹼、茹志鹃、周立波个案研究为例,析辨小说的理念构建与隐含作者自身情感、生命意识体验、理知思辨投射之间的悖离缘由。 结语部分总结从教育寓言这一审视角度,将“十七年”小说进行历史语境还原的研究所具有的意义。指出目前的“十七年”研究范式中的不同方法的优点,及尚存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