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采取不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与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并存的设置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对初期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十年来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非流通股总量达到了3838亿,占整个证券市场的65%以上。经过初期的发展后,这种二元股权结构的设置存在的种种弊端,已经不仅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市场深化的需要,反而对现代金融市场的深化产生了障碍。国有股减持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几个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自提出之日就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也是近年来改革的热点、难点。为此,我国政府从1999年就开始了国有股减持的试点工作,先后采取了配售、回购和新股发行和增发时配售10%国有股减持等方案,但由于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手段,这些尝试都没有取得成功,反而导致了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最终在2002年6月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工作。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我国加入WTO以及我国经济布局战略调整的深入、证券市场的完善、企业现代化管理机制的建立的需要,国有股减持已是大势所趋,不可回避。事实表明,股权分割问题如果不能彻底地妥善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现有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均无法消除,市场的长远发展将受到影响。本文从证券市场国有股形成的根源出发,说明了我国证券市场国有股存在的历史原因,阐明现阶段国有股的存在对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所起的消极影响,并从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等多角度分析了减持国有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对国有股减持实践和理论探讨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减持方案,对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国有股减持定价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可行的创新减持方案。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运用了无套利均衡分析、综合定价模式分析、折股系数简化分析、历史成本分析等方法,对国有股减持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有股的顺利减持,将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