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新编》是鲁迅全部文学创作中最为独特的一部作品。自1936年迄今的八十余年间,《故事新编》研究已经走过漫长的历史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降,伴随西方反讽理论的引介,《故事新编》的阐释获得了全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文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作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和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反讽理论,进一步解读小说文本,力图发掘《故事新编》的独特价值。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绪论:通过对《故事新编》研究史的历时性梳理,揭示出以20世纪80年代为时间节点,围绕《故事新编》的研究产生了由“讽刺”向“反讽”的转向,同时指出,《故事新编》反讽研究中存在着将“反讽”与“讽刺”混为一谈的问题。第一章:首先,区分“反讽”与“讽刺”的差异,并指出反讽具有解构性与超越性两大特征。其次,指出《故事新编》中存在着三种反讽类型,即言语反讽、情境反讽以及浪漫反讽。第二章:《故事新编》中,鲁迅将怀疑的目光瞥向中国传统思想。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中,鲁迅借助反讽否定了儒家思想所崇尚的封建礼法道德以及道家思想所追求的齐同万物、隐逸出世理想。第三章:鲁迅对待牺牲的态度十分矛盾。一方面,鲁迅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历史的黑暗与荒诞,并由此生发出“历史中间物”意识,从而承认牺牲的必然性;另一方面,鲁迅又看到牺牲者不被民众理解乃至遭受利用的悲剧命运,所以拒绝鼓吹牺牲精神。《故事新编》中,鲁迅借助反讽解构了神话英雄与历史伟人的牺牲行为,由此展现出对牺牲的意义的思考。第四章:不同于创作《呐喊》《彷徨》时的“忧愤深广”与“苦闷彷徨”,《故事新编》的创作反映出鲁迅对自我超越的追求。借助反讽的方式,鲁迅得以自由地穿梭于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之间,成功地打破了种种规则的束缚,从有限的现实世界跨入了无限的精神世界中,进而达到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