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我国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39530亿元,预算支出也高达153037亿元,较上年度增长9.5%。如何科学、有效的管理这笔庞大的财政资金,将公共资金合理分配,使每一笔支出落在实处,需要政府规范化、制度化的财政预算。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除了依托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机制,也需要政府发挥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以“看得见的手”削峰填谷、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在市场经济下发挥着看的见之手的作用,主要依赖其拥有的庞大公共资金,而财政预算便是政府在履行调节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中的主要利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完善,人民对民主的诉求不断提升,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也在加强,人民要求更多的满足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对政府信息,尤其是其中的政府财政的预算信息变得更为关注。在全社会民主氛围增强的背景下,政府部门也在转变执政理念,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顺应民意、满足新环境下的公共需求。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工作已经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部更是在2012年就将预算公开工作的时间表排到了2015年,这些中央政府部门的新动向以及各地方进行的预算公开工作的新尝试无疑显示出了我国政府推进预算透明度、提高预算公开水平的坚定决心。决心和信心虽然不可缺少,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预算公开水平还处在较低级阶段,无论是政府预算公开程度还是相应的财政、预算配套机制,与国外发达的民主主权国家预算公开水平和普遍认可的预算透明国际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下,推动政府预算公开的工作还面临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应该认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结合本国国情借鉴国际预算公开的先进经验,以坚定的信心发挥我国预算公开工作的后发优势来推动政府预算公开水平的不断提升。本文对我国政府预算公开的研究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简要的阐述了了本文选取我国政府预算公开问题作为研究内容的原因、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对预算公开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交代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文章的基础理论部分,介绍了预算公开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并以公共财政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供求均衡模型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公开政府预算提供法理上的证明,为后文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描绘了我国政府预算公开水平现状,介绍预算工作的程序,回顾了建国至今我国政府预算公开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指出现阶段我国政府预算公开工作还有全面性不足、获取不便捷以及公众知情权难以真正落到实处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来自于司法缺陷、现有技术限制、监督问责虚化和社会民主观念较为淡薄等多个方面。在第四章,本文对现今世界各国政府预算公开的情况做了概览,并以预算公开进程较为领先的美国为例,回顾了其预算信息公开的历程,分析美国预算工作发展背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机制,并总结出美国一百多年政府预算公开工作中可供后发国家借鉴的经验。最后一章深入国情,在上文对政府预算公开现存问题及成因的分析基础上参考国外经验,分别对立法机构、财政部门、监督部门和社会公众提出期许和建议,希望能以此促进我国政府预算公开脚步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