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为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具有临床循证的有效中医药治疗方案。 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按2:1的比例对满足“三标准”的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症候不同进行辩证施治,对照组则只给予西医治疗。共获得187例患者的临床试验资料。利用WHOQOL-HIV简表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CMH-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等评价指标变化的组内比较采用Signedrank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模型,以基线为协变量,考虑中心效应,并按0.10的判别水平作各中心间的一致性评价。 结果: (1)本次试验共入组214例病人,剔除27例,获得合格病例数187例,其中试验组125例,对照组6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人口学信息、疾病分级与分期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均P>0.05)。 (2)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体温的变化分别为-0.66±1.00和-0.56±1.12,组内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变化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意义(F=0.02,P=0.8750)。 (3)治疗前后,试验组咳痰量小于10ml者由44名(35.20%)增加到95名(76.00%),对照组咳痰量小于10ml者由23名(37.10%)增长到46名(74.19%),组内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意义(χ2=0.1271,P=0.7215)。 (4)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分别为-7.10±4.17和-5.81±3.85,组内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变化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意义(F=3.97,P=0.0477)。治疗后,试验组治愈率为10.48%,显效率为37.10%,好转率为38.71%,无效率为13.71%,总有效率为86.29%;对照组治愈率为6.90%,显效率为17.24%,好转率为53.45%,无效率为22.41%,总有效率为77.59%。四级疗效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MH-χ2=8.8990,P=0.0307)。 (5)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总积分的变化分别为4.02±11.13和1.88±10.39,试验组组内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对照组组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1087),变化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60,P=0.4394)。 (6)治疗结束后,实验室指标变化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中医药进行辩证施治,可以改善艾滋病肺部感染患者的症状。对艾滋病肺部感染患者实施中西医联合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