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2015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处于新一轮高峰期。经济转型期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上升、不良资产处置损失较大,是我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可持续经营发展和我国金融稳定。
本文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期银行业2015-2019年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高峰期的背景,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采用不良资产回收盘活率作为处置绩效的衡量指标并作为分析模型的被解释变量,通过对2015-2019年C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案例和数据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对处置绩效影响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批量转让、贷款重组、司法追偿、呆账核销等不同的处置方式对处置绩效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批量转让虽然能够加快实现不良资产处置“出表”、避免“冰棍效应”,但对提高处置绩效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司法追偿、呆账核销受处置流程时间较长影响面临“冰棍效应”,对提高处置绩效可能是负面的影响;贷款重组可避免面临“冰棍效应”并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对提高处置绩效是正面的影响;如果不良资产处置不选择批量转让方式,而是保留在银行自身处置,则应加大贷款重组的运用。
本文揭示了银行业2015-2019年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高峰期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主要方式对处置绩效的不同影响,研究结论为商业银行优化不良资产处置经营策略、提高处置绩效提供了参考。
本文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期银行业2015-2019年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高峰期的背景,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采用不良资产回收盘活率作为处置绩效的衡量指标并作为分析模型的被解释变量,通过对2015-2019年C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案例和数据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对处置绩效影响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批量转让、贷款重组、司法追偿、呆账核销等不同的处置方式对处置绩效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批量转让虽然能够加快实现不良资产处置“出表”、避免“冰棍效应”,但对提高处置绩效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司法追偿、呆账核销受处置流程时间较长影响面临“冰棍效应”,对提高处置绩效可能是负面的影响;贷款重组可避免面临“冰棍效应”并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对提高处置绩效是正面的影响;如果不良资产处置不选择批量转让方式,而是保留在银行自身处置,则应加大贷款重组的运用。
本文揭示了银行业2015-2019年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高峰期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主要方式对处置绩效的不同影响,研究结论为商业银行优化不良资产处置经营策略、提高处置绩效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