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8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至今已经连续播出了37年。不可否认,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和许多重大新闻的第一发布平台,《新闻联播》在我国是一个较为权威的新闻栏目,但是其形式固化、过分重视宣传也广受诟病。近几年,《新闻联播》慢慢开始颠覆传统,历经几次改版,展露出一些新的变化。本文以“中国梦”报道为切入点,对十八大之后的央视《新闻联播》进行话语分析,探究其新闻话语表征,以了解主流媒体是如何用传播工具来服务主题的。笔者采取了系统抽样的方法,对2013年和2014年的730期《新闻联播》报道进行抽样,共抽取了92期《新闻联播》,并以此为样本,对其“中国梦”报道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闻联播》的角色定位和“中国梦”概念,对研究对象做出最基本的了解,接着简单梳理了话语理论和新闻话语理论,特别是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框架,并强调本文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的。其次,本文分别从宏观、微观、风格和修辞三个层面出发,对样本中2013年和2014年的《新闻联播》中关于“中国梦”的报道进行了系统地话语分析。宏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新闻联播》“中国梦”报道的概况、新闻图示分析和语义宏观结构分析;微观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梦”报道的话语的局部语义结构和局部一致性分析;风格和修辞方面的研究则主要包括措辞风格和色彩、比喻、细节以及引语方式。通过以上提及的几方面分析,笔者认为,央视《新闻联播》所报道“中国梦”这个大主题是由“个人梦”、“企业梦”等无数个小主题构成的,以小见大,这些小主题涉及到了民生、科技、文化、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普通人的视角来构建难以把握的宏大的“中国梦”主题。《新闻联播》“中国梦”报道的宏观结构主要由概述、主要事件、背景和评价这四个基本范畴所构成,这些范畴的直接或跳跃排列分别实现了每个报道的主题。从微观上看,“中国梦”报道的局部语义结构大致跟其宏观语义结构相一致,主要取决于新闻报道的主题类型,较为简短的报道大致采用“总一分”结构,较为复杂的故事型报道则多采用复杂的穿插式结构。而整个报道的连贯性则取决于话语的局部一致性,主要包括功能一致性和条件一致性。其中较为明显的是故事性报道主要依赖意义逻辑、时间逻辑来组织文本。从话语的风格和修辞来看,“中国梦”报道中所用的词汇较为平实、朴素,话语充满了客观化、大众化、平民化和口语化的风格色彩,且十分注重细节与镜头场景、直接引语的运用,增强了报道的可信性,刻画了新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使得新闻话语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