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宣德炉为代表的宣德仿古铜器,在中国铜器发展史上创造了继商周和宋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以往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多关注其真伪、工艺和用料等问题,而对其产生、流变、艺术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系统研究尚未出现。宣德仿古铜器是明朝宣德年间宣德皇帝下令敕造的、仿《宣和博古图》及《考古图》等典籍与内府所藏宋元时期名窑瓷器造型的器物,因其造型多为炉式,被后人约定俗成的称为“宣德炉”。这批仿古铜器的铸造原因,一是有“永宣盛世”的基础,二与宣德皇帝博雅好古的性格有关,三是恢复礼制的需要。宣德炉有着协调、统一、平衡的造型,有着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柔腻可掐的色泽,有着法度严谨、肥瘦得体、方圆合度的款识,体现出质朴、简洁的美学特征。这批铜炉的铸造极其考究,工巧材美,成为后世仿制的范本。最初作为礼器的宣德炉体现王权意志,承载着政治、伦理、道德之“礼”。随着时代的变化,功能逐步演变为文人清玩,文人雅士以器寄情,为宣德炉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拓展了它可赏、可玩的空间。宣德时期仿古铜器的产生,既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支撑,也有其浓厚的文化根源和政治需求。明初驱除胡元,大力恢复汉文化传统,儒家“文以载道”、“成教化助人伦”之思想,也深深地影响到了礼器的制作。出于对前代辉煌文化的尊崇,宣德炉在造型上参照了三代青铜器与宋代瓷器的经典器形,用料讲究,制作精良,凝聚匠心。其古朴典雅的形态、温润如玉的光泽正符合儒家所提倡的端正、敦厚、温润、平和的美学趣味。儒家所倡导的“文质彬彬”思想,在宣德仿古铜器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它在“礼”与“艺”之间找到了关键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