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胫骨下1/3骨折经外固定器治疗期间,规范化进行动力化调整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疗效,探索外固定器治疗胫骨骨折规范化管理的模式。 方法: 选取2007年~2009年佛山市中医院住院胫腓骨下1/3骨折经外固定支架术后100例,分治疗组(动态调整组)60例和对照组(传统固定组)40例。治疗组在固定后早期(2周)开始通过有规律的改变支架力学方向,保持其骨折端的压力均衡;中期(8周)在松开支架的状态下纵轴给予纵向叩击,保持在骨折端持续的应力刺激,后期(10周)后,在适当保护下进行静态负重,是骨折端进行适当压应力等方法,进行为期16周~24周连续性规范化外固定器动态调整;对照组则按照传统治疗的方式,在相同的治疗时间里,维持原有的固定状态,不对外固定器进行任何变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肢体功能改善率。 结果: 所有病例经1—2年的随诊,结果发现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0.4周,对照组为11.6周,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愈合率为91.67%,对照组为57.5%,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肢体功能优良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55%,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如骨髓炎和迟缓愈合方面,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通过研究证实支架外固定器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性,固定稳固的特点。规范外固定器动力化调整能够降低应力遮挡,促进骨折端生长,加快骨折愈合,提高骨折愈合质量,减少再次骨折发生率等优点,较传统固定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动力化调整是外固定器治疗骨折中值得推广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