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遍而持续的新股抑价现象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三大谜团之一。国外学者对新股抑价的研究基于两大假设:1、一级市场是竞争而有效的;2、二级市场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信息,股票供给相对饱和。跨越式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带有“新兴加转轨”双重特征,长期浓厚的的管制色彩以及投资者的非理性使得国外基于理性范畴的理论适用性差,需要结合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制度背景进行具体探讨。中小板是我国构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标志,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新兴的朝阳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它的抑价现象相较于成熟经济体、主板市场更为突出。全流通时代,克服了同股不同权的痼疾,IPO高抑价现象能否得到实质性的改观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本文以二级市场非有效为出发点,借助行为金融的框架,以全流通后(2006年6月—2009年9月)中小企业板IPO的198个企业为样本,选取代表投资者情绪、市场氛围、公司基本面的16个变量,对全流通初始和高潮阶段中小板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投资者情绪和市场氛围是拉高二级市场股价、导致高抑价的主要原因,有别于传统理论所支持的信息不对称和制度缺陷。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模型的解释力增强,二级市场的影响更加突出,价格对公司内在质量的识别力增强,定价效率有所提高。希望从分析中寻找改进的方向,推动IPO抑价的理性回归,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功能逐渐优化,走向成熟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