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相较于普通的单晶或多晶结构,介晶表现出增强的催化和光电性能。由于缺乏对颗粒介导结晶过程的理解,制造理想的介晶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次研究中,使用碳点(CDs)作为铜介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普通的单晶或多晶结构,介晶表现出增强的催化和光电性能。由于缺乏对颗粒介导结晶过程的理解,制造理想的介晶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次研究中,使用碳点(CDs)作为铜介晶的生长模板,成功实现了对Cu介晶的颗粒介导结晶过程的控制。实验证明,铜介晶中杂化的碳点对铜介晶的自组装过程和形貌演化过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CDs的稳定作用有利于调整初级纳米颗粒的成核速率,从而现了晶体从单晶和多晶的转变。第二,晶格匹配导致碳点在铜(111)晶面的选择性吸附,还导致了介晶和单晶的各向异性形态演化。最后,我们获得了具有各种形态的Cu介晶和单晶,包括球形、截角八面体、八面体、凹八面体和六棱锥。普通的有机基质模板的杂化通常会对自组装体的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应用的时候需要复杂的后处理过程。碳点杂化的不仅可以有效克服这一缺点,而且由于碳点本身具有电子转移和光转化作用,杂化的碳点可以显著增强复合材料的催化和光电性能。因而,本次获得的Cu介晶在作为拉曼增强(SERS)基底时,不需要任何后处理,表现出了强的SERS活性,对对氨基苯硫酚的检测限达到了10-8M。在以上结果表明,CDs具有通过颗粒介导结晶过程构建高度取向的功能自组装的应用潜力。铜相对银具有更强的广谱抗菌效果和更低的成本,在家居市场和医疗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普通的铜离子迁移速率、毒性大,限制了其应用。铜纳米材料是研究得比较多的抑菌材料,但是它稳定性差、不易保存、易团聚。我们合成的自组装介晶铜具有较铜纳米颗粒更高的稳定性,实验发现1mg/ml介晶铜相对于10-4M铜离子,对大肠杆菌的有两倍抑菌效果,而且细胞存活率达到75%,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其他文献
洋中脊(Mid-Ocean Ridge)作为海洋岩石圈的诞生地,也是地球多圈层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区域。西南印度洋中脊(Southwest Indian Ridge,SWIR)作为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代表,
膜分离技术以其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生态友好等优点,已成为传统分离方法(吸附、蒸馏等)的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法。目前,膜分离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食品,医疗,环保等方
研究种群动力学系统时常常会忽略一种同类捕食现象,即往往发生在同一种群不同阶段的个体之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种群个体的存亡。因此,考虑不同阶段间种群个体的同类相
1855年黄河经华北平原改道注入渤海后形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黄河以高水沙量与频繁改道为主要特征,河口地区受到河流与海洋动力的双重制约,因此冲淤变化尤为强烈。黄河口潮滩
石墨化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非金属共轭聚合物成为了新一代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剂,体相的g-C3N4由于存在对可见光吸收不足、比表面积低、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率高等缺点,导致光
本文从国内外的筒子纱包装现状进行分析,纺织企业依旧使用大量劳动力进行筒子纱包装,繁琐而单一的劳动使企业劳动力流失严重,企业用工难、用工荒的问题日益严峻。因此,国内外
液氮冷浸可对煤岩结构造成一定的损伤,使煤岩的渗透性得以提高,加之节能环保的特性,使液氮致裂增透煤岩这一手段在卸压增透、预抽煤层瓦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针对液氮对煤岩的致裂增透效应及温度传播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研究液氮对煤岩致裂的具体形式及影响程度,本文采用微细观实验手段,在考虑煤岩的干燥及饱水状态下,分别采用扫描电镜、CT扫描实验手段对比分析液氮冷浸前后煤岩
为揭示取芯过程中取芯管管壁与煤层摩擦引起的温度变化,研究取芯过程煤芯损失瓦斯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不同条件下取芯管取芯过程煤芯损失瓦斯量模拟测试。首先通过研发自制
二氧化碳(CO2)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可用于石油工业,以提高石油采收率,因为CO2可以大量溶解在原油中,导致原油膨胀,降低油粘度,降低界面张力,增加油的流动性。同时油田生产过
珠美海棠(Malus zumi)是一种耐盐性较强的苹果砧木,有广阔的研究前景。本试验以珠美海棠组培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盐胁迫对珠美海棠的相关生理和光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