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
瘢痕是各种皮肤损伤诱发的连锁性体液—细胞反应,导致以纤维蛋白为主的修复过程的产物。根据其组织学和形态学区别,可分为四类:表浅性瘢痕、萎缩瘢痕性、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其中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TS)和瘢痕疙瘩(keloid,K)又统称为病理性瘢痕(pathological scars)。临床上病理性瘢痕不但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而且有恶变倾向。目前,由于创面愈合的多细胞参与、多阶段发展、多空间变化的复杂性等原因,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具体机理仍不清晰。本研究基于瘢痕形成的免疫学假说,首次研究Th1趋化因子——干扰素诱导的T细胞α类趋化因子(CXCL11/Ⅰ-TAC)和Th2趋化因子——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CCL22/MDC)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实验方法:
瘢痕疙瘩患者24例为A组,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9—45岁,平均29±16.7岁,病变部位包括前胸、肩背部及耳垂等,病程1.5年—28年。增生性瘢痕患者33例为B组,男性13例,女性20例,年龄13—58岁,平均36±21.2岁,病变部位包括面部、前胸、背部及四肢等,病程7个月—21年。瘢痕表面无感染及溃疡,表面颜色由红至白不等,术前未行激光、冷冻、外用或局部注射药物等任何治疗,患者无皮肤、免疫及传染性疾病。同时选取其他整形美容手术患者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15例,作为对照C组。将新鲜组织置于冰盒内转运到实验室,行OCT包埋,—80℃保存,实验前将标本块经冰冻切片机制成5μm厚的冰冻切片。丙酮固定30分钟干燥后,PBS冲洗3次,3%过氧化氢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10分钟,PBS冲洗3次,免疫血清阻断非特异性抗原10分钟,在每个标本分别加30μl一抗即Ⅰ-TAC或MDC(1:50稀释),4℃湿盒过夜,PBS冲洗3次后,滴加1:200稀释生物素化二抗,37℃恒温孵育20分钟,PBS冲洗3次,滴加1:200稀释ABC复合物即三抗,37℃恒温孵育20分钟,PBS冲洗3次;滴加50μlAEC染液复染,镜下观察控制染色效果,染色时间约3—10分钟,自来水洗净,室温晾干;苏木精复染3—5秒钟;用流水冲洗30分钟,氨水反蓝;阴性对照组省略第一抗体,用PBS缓冲液代替。封片,保存,镜下观察,照相。结果判断标准:Ⅰ-TAC和MDC着色后细胞浆呈红色颗粒状,为阳性表达。每例标本选取10个高倍镜视野(×400)计数,采用双人盲法,检测切片中阳性细胞占同类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和阳性细胞的着色强度,应用半定量分级方法将其分为4个等级:①阳性细胞数少于细胞总数的10%,为(-);②阳性细胞数为细胞总数的10%——30%,细胞浆呈浅红色,为(+);③阳性细胞数为细胞总数的30%——60%,细胞浆呈红色,为(++);④阳性细胞数占细胞总数60%以上,细胞浆呈深红色,为(+++)。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统计分析,取α=0.01,即P<0.01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
一、Ⅰ-TAC和MDC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定位
Ⅰ-TAC和MDC弥漫性分布于真皮内成纤维细胞,局部分布于表皮内角质形成细胞中,呈颗粒状,突出定位于细胞浆内。
二、Ⅰ-TAC和MDC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对比
Ⅰ-TAC和MDC在A、B组中呈高表达,与C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B组之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Ⅰ-TAC和MDC可能通过趋化Th1/2淋巴细胞定向迁移引发一系列免疫炎性反应,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