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政治史的角度,对民初盐政改革的动因、所遇到的阻力以及难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力图在认识盐政改革的同时,也对民初社会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盐政改革的动因,说明从一开始各方对改革的预期目标就不一致,预示着改革必定是各种力量反复较量的过程。第二章围绕“外力压力下的盐政改革”展开。“善后大借款”的签订使帝国主义以债权国的身份插手中国盐政,遭到了民族主义的激烈反对,中外之间在机构设置、盐税征收等方面矛盾重重。第三章着重分析论述税收、运销制度改革与盐税利益群体的矛盾。说明由于各种既得利益者特别是盐商的反对与阻挠,使改革的初衷与实际效果存在距离,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第四章围绕“中央与地方在盐税收入上的博弈”展开。从善后大借款到二次革命,再到洪宪帝制,中央集权走过了一个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各方对盐税的争夺也呈现出动态的变化。洪宪帝制后,中央权威大大削弱,各地军阀为了扩充势力,纷纷截留盐税。说明通过一系列改革将盐税收入集于中央的努力失败了。盐政改革最终呈现出来的只是进步与停滞并存、新与旧杂糅的双轨制。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受到整个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制约。这种时代特征,本身就注定了盐政改革的难产,注定了中国近代化是多种力量反复较量、阶段推进的结果,是一个充满艰辛曲折的制度创新的漫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