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态旅游浪潮在国内兴起和民营资本介入自然保护区管理、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自然保护区经济价值评估的必要性日益增强。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公共物品属性,其价值,尤其是非使用价值的评估存在很大难度。
意愿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以下简称CVM)主要应用于自然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价,被认为是评价环境物品非使用价值的唯一方法。是至今为止唯一能够获知与环境物品有关的全部使用和非使用价值的方法。
CVM在北美和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物品的价值评估。目前为止国内的研究案例较少,一般局限于方法的运用和理论介绍。要推广CVM在国内的应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是,什么样的样本更有效?一般认为,被调查者缺乏对被评价物品的了解,会导致不可靠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以下简称WTP)。另外,将来的使用意向被认为是刺激被调查者支付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保护区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在信息掌握程度,对被评价物品的喜爱程度或者其他属性上存在哪些差别?这些信息对于核实被调查者的WTP值非常重要。
国内现有的研究一般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未见讨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特征差异。本文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调研地点,对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分别采样,探讨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特征差异,影响WTP的因素和支付动机的差异。通过数据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自然保护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存在显著的特征差异。
2.婚姻状况、居住地点、教育程度、参与过调查、了解过调查、对景区本身的了解度、关心度、喜欢度、旅游意向、对其他自然保护区的了解度和关心度等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
3.使用者和非使用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其信息偏差会影响支付意愿调查的可靠性。
4.非使用者、使用者、频繁使用者三类人的保护区支付动机有所不同,使用者和频繁使用者更为关注保护区的使用价值,非使用者更为关注保护区的非使用价值。但无论对于哪一类使用者,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都得到了肯定。
5.使用者零支付的原因主要是受个人收入的限制,非使用者零支付的原因主要是认为此种支付应全部由国家和当地政府出资而不应该由个人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