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田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确定适宜的排水标准,研究农作物生长的适宜地下水位是制定农田排水标准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选题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灌区农田排水与再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研究水位调控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特别是对水稻生理特性、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运用理论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确定水稻的适宜地下水控制深度和控制时间,为农田控制排水技术提供依据。
本试验于2007年6月至10月在河海大学节水园区的小型称重式蒸渗仪试验场进行,把不同的地下水位条件(控制水位为-300mm和-600mm,控制时间为3d和5d)交替作用于水稻的不同生育阶段(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构成4种控水方式,16个控水处理。分蘖期控水时间5d时,水稻的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均会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而增大,而控水时间不管是3d还是5d,净光合速率会均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而减小。与对照CK(正常处理)相比,控制地下水位在-300mm,控水时间在5d时能明显促进水稻控水各处理的分蘖和株高的生长;拔节孕穗期控水时间3d时,水稻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随着地水位的降低而增大。控制地下水位在-300mm,控水时间在3d时,控水处理的叶片生长速度的明显比对照CK快,茎蘖数增加的也比对照增加的快;抽穗开花期控水时间不管是3d还是5d,水稻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随地水位的降低而减小。与对照CK相比,控水历时3d时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能明显增加控水处理的株高的生长速度;乳熟期控水时间3d或者5d时,水稻控水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而减小,而蒸腾速率却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而增大。分蘖期地下水位控制在-600mm,控制时间3d时,其总耗水量为489.9mm,与对照CK(604.5mm)相比明显减少水稻的总耗水量,节水达到19.0%。拔节孕穗期地下水位控制在-300mm,时间控制在5d时对水稻的减产最为明显,其产量为8646.75kg/hm<2>,与对照CK(11773.45 kg/hm<2>)相比减少26.56%。
通过对控水的处理进行控水方式综合评价和优选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分蘖期最优控水为控水深度-600mm,控水时间3d;拔节孕穗期控水深度-600mm,控水时间5d时为其最优控水;抽穗开花期最优控水为控水深度-600mm,控水时间5d;乳熟期最优控水为控水深度-600mm,控水时间为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