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现代汉语动词、副词的协同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和分析,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四章。第一章在分析了协同的语义特征,提出了协同的定义之外,还将[+协同]词语与其他[+多数]义词语进行了比较,指出协同更加强调主体或客体的结合性、整体性、一致性、外向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语法表现形式确定了协同动词和副词的范围,并将协同动词分为共同义动词和协陪义动词。第二章、第三章讨论了协同动词的句法、语义、语用。在句法上,共同义动词的典型句法格式为“NP1+跟+NP2+V(+NP3)”,协陪义动词则是“NP1+V+NP2+VP1”,前者还可根据是否与第三个论元NP3同现以及可进入的框架,再细分为二价共同义动词Va1、Va2和三价共同义动词Vb1、Vb2、Vb3、Vb4。在语义上,二者都要求施行或承受动作行为的多个个体处于同一语义场中,但协陪义动词的多个个体一般是具有[±有意识]、[+有生命度]、[+施动性]的词语;前者涉及的语义角色有施事、系事、共事、成事,共形成17种基干句模和相对应的6种句型,后者涉及了施事、受事两种语义角色,共形成了4种基干句模和相对应的4种句型。在语用上,二者的必有论元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移位。第四章主要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对协同副词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讨论了与协同副词共现的体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的句法、语义特征,与其共现的体词性成分主要有完整式与省略隐含式两种,在语义上有数的限制且要处于同一语义场中;而谓词性成分主要是动词性的,可以是协同动词,也可以是有明显续断与终点的非协同动词。此外,探讨了协同副词的内部差异与连用规律。协同副词之间既有语体色彩的差别,也有语义指向、对共现成分的选择限制和语义凸显的差别;协同副词除了“一并”,其他都可连用,顺序为“同时同地性”>“同时性”>“整体性”,但有时由于韵律的因素会出现越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