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p1基因在结直肠癌、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swd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Wip1是到目前为止,人们最新发现一种原癌基因,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在多种肿瘤细胞中,Wip1的表达量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已经证明它在多种肿瘤中存在高表达,能够促进肿瘤生长,许多研究表明,以Wip1为靶点的基因治疗,能够在体内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延缓肿瘤生长。其在肿瘤发生免疫系统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但目前我们对其的研究仍不够全面,Wip1有望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新靶点。  通过数据分析,结合结直肠癌和乳腺癌过去几十年的治疗经验,总体来讲,结直肠癌生存率基本维持在44%-56%之间,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在60%-80%之间。生存率并没有随着发病率的上升而发生较大的变化。目前,结直肠癌和乳腺癌手术后,患者的预后主要通过肿瘤病理分期进行预后的预测,但实际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比如患者的年龄、肿瘤的位置和分期、肿瘤的大小和恶性程度等。并且,即使处于同一肿瘤分期,患者的预后也相同很大。有的患者术后生存期长,有的则比较短,可见患者预后受很多未知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以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唐山工人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经病理确诊随访资料完整的120例结直肠癌、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复习病案搜集结手术患者的病例因素和临床特征,其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探寻影响预后生存率的因素。使患者更加的清楚预后影响生存率的因素,加强患者的癌症信息和防癌意识,从根本上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方针,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旨在促进患者生存率的提高。  经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或者高水平表达导致的。目前,对于肿瘤的基因治疗主要是通过RNA干扰技术,拮抗基因的表达,应用RNA干扰技术,探讨Wip1基因在肿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从而实现肿瘤生长抑制的目的,以期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本学位论文涉及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原癌基因Wip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其对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Wip1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的发生和发展,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探讨其对结直肠癌发病的影响,观察Wip1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人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1病例采集:收集唐山工人医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切除的120例新鲜结直肠癌组织,分别于肿瘤组织及距肿瘤边缘5厘米以上(镜下未见癌)的正常大肠组织处取材。经手术切除结直肠癌蜡块标本作为实验组,标本性质均被病理结果证实,共120例。男66例,女54例,中位年龄57.6岁,结肠癌68例,直肠癌52例。  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半定量RT-PCR方法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120例新鲜结直肠癌组织、正常结直肠组织中Wip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分析Wip1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关系。并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免疫组化:Wip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5%(102/120),高于正常大肠组织30%(36/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Western Blot:两种组织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为1.060±0.02,0.640±0.023。结直肠癌组织比正常大肠组织明显升高(P<0.05)。  3、半定量RT-PCR:两种组织Wip1 mRNA的基因表达值分别为:1.113±0.018,0.658±0.036。结直肠癌组织比正常大肠组织明显升高(P<0.05)。  4、Wip1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均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肝转移存在关联(P<0.05)。  5、Wip1表达与预后:Wip1低表达组病例的的5年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Wip1高表达组。  结论:  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半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120例新鲜结直肠癌组织、正常大肠组织中Wip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显示结直肠癌组织比正常大肠组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Wip1低表达组患者生存率较高。  第二部分:原癌基因Wip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其对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及与Wip1表达量的关系。  方法:  收集唐山工人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手术切除的120名患者,分别于肿瘤组织及距肿瘤边缘5厘米处取材。经手术切除乳腺癌蜡块标本作为实验组,标本均被病理证实,共120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1.2岁。依据TNM分期分类,Ⅰ期59例,Ⅱ期42例,Ⅲ期1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实时定量荧光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120例新鲜乳腺癌组织、正常乳腺组织中Wip1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分析Wip1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关系。并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临床基本资料:  所有的患者临床标本都经过唐山工人医院病理科诊断为乳腺癌,120例乳腺癌患者中,全部为散发病例,无家族病史,平均年龄为51.2±27.3岁,其中最小的为23岁,最大的为70岁。均为女性患者。  2、Wip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乳腺组织细胞中,Wip1免疫组化染色阴性或微弱。乳腺癌组织中Wip1染色呈浅黄色至黄褐色不等。Wip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0%(96/120),高于正常大肠组织26.7%(32/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Wip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Western blot结果:Wip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的相对含量为:0.885±0.079高于癌旁组织的:0.251±0.02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各样品实时定量荧光PCR结果:Wip1 mRNA表达在乳腺癌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基因表达值分别为:0.835±0.076和0.245±0.02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Wip1的表达水平与年龄、雌孕激素状态、HER2、淋巴结状态、TNM分期均无关(P>0.05),与P53表达水平存在关联(P<0.05)。  结论:  1、乳腺癌中Wip1表达量高,而癌旁组织表达量低。  2、Wip1的表达水平与年龄、雌孕激素状态、HER2、淋巴结状态、TNM分期均无关,与P53表达水平存在关联。  3、乳腺癌3年总生存率Wip1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第三部分:Wip1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干扰Wip1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建立稳定的细胞系以观察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的影响。  方法:以慢病毒感染方法将Wip1基因的短发夹状RNA(shRNA)转入乳腺癌MCF-7细胞,采用qRT-PCR和蛋白印记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Wip1的mRNA、蛋白表达,MTT法、流式细胞术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转染Wip1-shRNA对MCF-7细胞增殖、凋亡、周期及侵袭转移的影响。  结果:  1、转染Wip1-shRNA后MCF-7细胞Wip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受抑:RT-PCR结果显示,Wip1 mRNA在MCF-7/shWip1细胞、MCF-7/NC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1±0.025、0.954±0.090,两细胞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Wip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03±0.021、0.963±0.092,两细胞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细胞生物学功能实验证实,Wip1-shRNA转染后与空载体组相比,MCF-7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细胞G0+G1期增加,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明显减弱(P<0.05)。  3、Wip-shRNA对MCF-7细胞P53蛋白表达影响:Wip-shRNA转染后,MCF-7/NC细胞中P53蛋白表达的相对量为0.765±0.067,MCF-7/shWip1细胞中P53蛋白表达的相对量为0.315±0.03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RNA干扰可有效抑制MCF-7细胞Wip1表达。  2、Wip1可能通过调控蛋白表达影响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周期与侵袭转移。  3、MCF-7/shWip1细胞中P53蛋白表达量降低。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检测实体恶性肿瘤(食管癌、鼻咽癌、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前后血清中TK1、M2-PK、Egfl7水平的变化,探讨TK1、M2-PK、Egfl7水平对实体恶性肿瘤患者治疗近期疗效的相关